記者了解到,絕大部分保健功能紡織品采用的都是針織面料,針織面料具有穿著舒適、透氣涼爽、伸縮自如的優點,適合被廣泛制作成保健運動服、保健休閑T恤以及保健內衣等產品。然而,由于受制針織物自身的組織機構,保健功能紡織品普遍存在洗后外觀差、洗后保形性差以及尺寸穩定性差的問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劣質的保健產品已經開始殃及整個保健功能紡織品市場,不少消費者對具有保健功能的紡織品的疑心越來越重。質量提升已經成為我國保健功能紡織品行業一道“待解的難題”。此外,在“張悟本事件”中,我們更看到了現代人對身體健康的重視以及國內養生保健監管體制的弊病。
“納米毛巾”大肆炒作
發展迅速、標準缺乏、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夸大宣傳、價格體系混亂已成為目前我國保健功能紡織品的“形容詞”。
就質量方面而言,對于絕大多數的保健功能紡織品來說,消費者是不能憑著自身的能力對其進行鑒別的,這需要通過質量監管部門加強對市場的秩序整頓來實現,也需要專業機構的儀器設備的輔助。
“去死皮的毛巾,不脫毛、不沾菌、易吸水,8元一條,虧本大甩賣!”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某路段,記者見到了這種具有眾多保健功能的“納米毛巾”。店主陳先生告訴本刊記者,他上個月在淘寶網上看到不少賣家在賣這種“納米毛巾”,銷售非常火爆,就自己進貨在廣州展開實地銷售。
記者仔細觀察幾條所謂的“納米毛巾”,手感確實不錯,但毛巾上既沒有標明生產廠家,也沒有標示纖維的構成,生產許可證和產品的說明書更是沒有。
“納米技術在紡織上的運用并不成熟,‘納米毛巾’純粹是炒作,商家也是‘欺負’消費者根本不能檢驗質量。”專家指出,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標準認定什么是納米毛巾。“納米技術材料大多用于防水和耐摩擦等,用在毛巾上效果并不好。”
很難驗證的“竹炭服裝”
竹炭被譽為“黑鉆石”,有“二十一世紀環保新衛士”之稱。它擁有一種獨特的蜂窩狀微孔結構,從而使得竹炭纖維具有超強的吸附力以及發射遠紅外線的能力。
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其實許多商家宣傳的具有“竹炭”概念的服裝非常含混其詞。竹炭纖維具有去除異味、屏蔽電腦服飾、遠紅外等眾多優良特性,然而記者發現在眾多的竹炭服裝中,能夠對竹炭的產地以及燒制溫度標示明確的產品非常至少,只有某一款“竹炭內褲”標明產品采用的是臺灣孟宗竹,經傳統土窯800度高溫悶燒分解,能有效吸附甲醛以及抗菌除菌、釋放負離子等。
“竹炭纖維對甲醛等有害物質的吸附,可分為大孔、微孔、中孔等不同孔徑,特定孔徑的竹炭纖維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竹炭不可能吸附所有的氣體。”專家告訴記者,此外,竹炭纖維要達到防輻射的效果,必須要經1000度以上的高溫,負離子的釋放與否到現在為止還沒辦法驗證。
目前,很多廠家打著“竹炭纖維”的名號進行生產,但事實上里面含有多少竹炭纖維,或者說用了什么樣的竹炭纖維是很難驗證的,這也是我國對竹炭纖維質量監管的一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