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要更加注重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您怎么看?
鄭:確實,在中國化纖工業發展中,常規技術、傳統技術的應用推廣以及發揮到極致,新技術和新工藝從發明到應用、再到推廣,周期大大縮短,在市場上新產品的壽命也在縮短,行業內很多企業,苦于尋找新技術來為自己的企業發展創出一條新路。
實際上,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發展迅猛,知識是發展永恒的重要資源,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知識生產和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乃至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
為了實現“十二五”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時刻要關注“高新技術”和“生物質加工與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并著力推動在化纖行業中的產業化應用。
記:“十二五”是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也是在后危機時代、21世紀前半葉的關鍵時期,下一步發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鄭:中國化纖工業協會起草完成的中國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中,圍繞市場、結構、流通、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較全面、有操作性的約束性和指導性的目標任務:一是單線產能提升。研發并采用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聚酯裝置技術裝備水平和盈利能力,進一步降低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穩定性,提高綜合競爭能力。二是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特別是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打造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造就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以金融為龍頭的多產業集聚的總部經濟經營模式。
同時,“十二五”期間中國化纖產業差異化發展的主要任務為以下幾個方面:高性能差別化,開發“五仿”纖維(超仿棉,超仿毛、絲,超仿麻,仿真皮),達到超性能、超仿真目標、超細旦化、功能化、復合化。
記:那么,我還想請問一下鄭會長,中國化纖產業“十二五”發展中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鄭:其一,高度重視“知識鏈”。其二,高度重視“產業鏈”的整合開發。其三,更加重視“產學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其四,更加重視“國際合作”,走共存、共榮、共贏之路。
記:最后,鄭會長能否為吳江紡織化纖產業發展提點建議或意見?
鄭:吳江化纖發展,在中國化纖產業中的地位有著獨到之處,是以特色市場發展為龍頭、為導向,以形成化纖、織造、印染、服裝等產業鏈協調發展。根據吳江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以市場發展為龍頭、為導向的原則。二是堅持規范化與差異化發展的方向,實現從規模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變,實現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發展的轉變。三是引導企業搶占化纖行業未來的技術制高點。四是加強對民營企業產權結構調整的引導。
鄭植藝:現任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1991年調任紡織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兼任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特約咨詢專家、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分子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同時受聘于多個省市經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