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成就顯著
回顧總結中國化纖行業“十一五”發展中突出的成就,鄭植藝首推自主創新。據中國化纖行業協會統計,在“十一五”發展的五年中,化纖行業的自主創新體現在三個方向:
一是體現在化纖行業規模化的進程中。“十一五”期間,化纖行業大工程、大品種、大產品類的工程技術進一步提升。以聚酯為例,單線產能突破了1200噸/天,一套裝置的年產能就突破了40萬噸,這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此外,錦綸行業在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具體來說,錦綸工程技術可以圍繞著2米的VK管(連續聚合管)按照單線產能10萬噸的要求進行設計。
二是突出表現在差別化技術領域。2009年,中國化纖行業的差別化水平提高到了43%,預計到2010年底將提高到47%,2011年將提高到51%。目前,差別化的概念已經在向個性化制造方向發展,如果從規模化制造和個性化制造兩個方面來對比的話,個性化制造更能體現豐富多彩,更能體現品牌效應,更能體現文化品味。鄭植藝介紹說:“就目前來看,中國化纖行業發展的基礎打得比較好,但是在向個性化方向發展來看,如何通過自主創新使差別化產品的范圍更寬、品種更多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鄭植藝指出,中國化纖協會在發展高新技術纖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大致包括以下幾點。其一,一定要做好“轉段工作”,也就是做好從研發階段到產業化階段的轉換工作,這樣才能保證研發工作的事半功倍。其二,一定要以“三產”為目標,也就是“產業化、產學研、產業鏈”協同發展。高新技術纖維是一種生產資料,并不是終端產品,因此它需要上下游的整體配合來共同推進。從我國目前企業規模和效益方面看,我國還不具備一家企業獨立地進行戰略產品開發、產品研發、工程開發的能力,因此,在現階段就需要強調產學研合作,強調協同和協調的能力。中國化纖協會恰恰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和能力。此外,必須破除高新技術纖維個別品種顯現出來的封閉和小而全的缺點,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社會化發展,才能使這個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或者是化纖行業中的支柱產業。其三,一定要組建國家隊。高新技術纖維在世界各國都是國家戰略和國際級項目。在我國現階段基礎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更要把發展高新技術纖維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另外,鄭植藝特別提到化纖行業要加大力度推進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在國家戰略性新興材料產業中的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材料的重要內容之一,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在國家生物產業當中已經凸顯出它的重要性。它將從根本上改變化纖行業原料的來源,真正實現全生物質、全生化方法、低碳、綠色、可循環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