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轉制這個前所未有的契機,中紡院各方面實力得到增強,創造的效益、發揮的影響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做大了自己,壯大了行業,唱響了科技創新的“主旋律”。
做大了自己: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在11億–13億元
轉制給中紡院帶來的是脫胎換骨式的變化。據預計,2010年,中紡院全院營業收入14.5億元,利潤總額8600萬元。2009年末,相應的營業收入為10.7億元,利潤總額為4822萬元。而在轉制剛起步的2000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3.3億元,利潤總額1797萬元。轉制以來,中紡院初步形成了化纖紡織成套設備制造與工程服務、紡織新材料和紡織化工與生物技術等三個主要產業板塊,共有14家企業和集標準檢測計量認證為一體的服務型公司。近年來,院屬科技企業以技術開發為龍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競爭力,新產品、新技術不斷產業化,連續多年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在11億–13億元。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中紡院院屬企業抓住市場復蘇的有利時機,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建設,著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看似全球行業低谷之年,中紡院卻走出了一條躍升曲線,實現了整體效益明顯改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大幅增長。
中紡院的優勢在科技創新力量。其下屬企業多在原課題組或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科研創新能力較強,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項,目前都已成為所在細分領域的排頭兵,影響力和帶動力很強。
同時,國內外兩個市場一起抓的格局已經呈現,中紡院參與國際競爭已顯成效。新材料板塊的東綸公司水刺非織造布產品遠銷日本、歐洲、巴西等地,出口數量占年生產量的一半以上。紡織化纖成套設備板塊的中麗公司已開拓了印度、東南亞市場,年銷售額都在幾千萬美元以上。
壯大了行業:大型化纖企業萬噸單位投資下降85%
中紡院在行業中的影響和地位不言而喻,在改制后,這種地位更加凸現。
中紡院所建立的企業都不在傳統的紡織領域,卻在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后為紡織化纖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它又是行業的技術開發基地,有著獨特的優勢,是“國家合成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纖維基復合材料國家工程中心”、“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究機構的依托單位,擁有紡織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行業重要公共服務資源。正因如此,中紡院作為紡織行業的科研國家隊,其突出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始終在行業中起到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十一五”期間,中紡院開展了“纖維材料工程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紡織標準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紹興紡織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紡織科技文獻庫”等紡織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四大平臺所開展的創新研究和支撐服務工作使其在紡織行業中的影響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