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市場空間下 借鑒國際業界經驗
記者:作為游走在兩個文化之間的產業信使,你如何評價中美兩國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各自優勢與發展模式?
徐璠:美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壯大也是由美國紡織行業的產業升級轉變而來的。其實,在過去超過200年里,美國國內紡織行業對改變的熱情相對低迷,服裝與家裝產品占據著紡織行業的主導生產與消費,產業用紡織品曾經是一個非常小的門類,可以說是不緊不慢地發展著。然而服裝和家用紡織產品對價格的敏感,使其難以與外來的國際競爭相抗衡。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過去的10年中,這一沖擊導致了美國傳統紡織行業的生產向海外轉移,由此引發了很多美國工廠的關閉。不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仍舊可以持續擴張并且削減低成本產品的沖擊。這一經驗教會美國紡織行業必須緊湊、可變通及持續創新,應該生產那些周期短但質量高的材料。
美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快速成長階段,并且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期,其標準和產品研發相對成熟。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也應當盡快制訂出各類產品和應用的標準,為生產企業樹立標桿。慶幸的是,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可以借鑒美國及歐洲業界的經驗,并且國內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如何更好地開發適用國內市場的產品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記者:在IFAI工作期間,你所感受到的它在組織形式、工作方式上有哪些特點?與之相比,中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協會需要在哪里領域拓展思路?
徐璠:雖然稱為協會,IFAI卻是一個全球性的非贏利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組織。它有著清晰的構架,分為不同的職能部門,整個運營模式類似于非贏利公司。總共70名員工在不同部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支,為全球2000名會員擴充見聞、提升技術和拓展商機提供服務。IFAI旗下按不同市場應用的分支機構(國內可能稱為二級協會或分會)由IFAI會員部門的各分支執行總監進行協助管理,采納各分支會員及其董事會(國內稱為理事會)的意見和建議并與IFAI其他部門密切溝通,從而更好地從會員利益出發提供服務。
個人認為,目前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在幾任會長的積極開拓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尤其要指出的是,近期該協會所舉辦的與各下游行業互動的論壇及會議,已經充分體現了該協會的勃勃生機以及為會員服務和提升產業的決心及信心。
把對不同行業的敏感度 集中到本領域開發
記者:以國際組織的中國代表身份,你如何看待中國市場的機會空間?
徐璠:隨著可持續性發展的主題成為永續,各行各業正在研究如何運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好的產品或用消耗更少資源的新產品替代現有的高能耗產品。以建筑用膜為例,在其誕生時,美國建筑行業內曾經有反對意見質疑這些高端的織物是否可以替代傳統的混凝土、木材及鋼材等材料。而現在,膜結構建筑隨著北京2008奧運會及2010上海世博會的推廣后,已經深入人心,大型膜結構場館及小型膜結構設施已經隨處可見。
隨著人民教育、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對生命價值觀的增強,安全與防護類產品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大。國外企業早已提倡3P-People(人);Planet(地球本身);Profit(利潤),因為只有一個公司或產品真正地關注到了人及地球本身(環境),才對整個社會作出了貢獻。而這樣的公司,必定會在其發展中引起市場的關注,獲得利潤回報。
記者:在你的經驗范疇內,中國企業的哪些特質值得發揚?哪些地方還不夠成熟?
徐璠:個人認為,中國企業特別是有些私有企業的變通性是世界一流的。而這里所指的變通性,不是在一個行業內變通,而是從一個行業變通到另外一個行業。
國外的很多企業都是世代相傳,幾代人研究同一個產品系列,致力于如何把這個產品系列提升到極至,為客戶節約生產時間和成本。有些中國企業很需要“去一分浮躁,多一分積淀”。不要老是問,為什么這個行業沒有讓自己的企業成功;而是要問問自己,在這個行業里自己的企業付出了什么?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我們有刻苦鉆研的DNA,如果能夠把這種稟賦與靈活的頭腦結合,必定戰無不勝。國外從業者不放過任何可以提升技術和信息的機會,中國業者也有很強的行業敏感度。如果能夠把對不同行業的敏感度集中到開發本行業內的產品和技術上,一定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