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橡膠時代”的海墾存續農場何去何從
47家農場謀求經濟轉型
2009年農場重組時總資產2.39億元,今年已達4.02億元;重組前債務3121萬元,3年償還債務2606萬元;去年職工勞均純收入2.78萬元,農場公司化改造取得1.15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扭轉了農場經營虧損的局面……這是樂東樂光農場的一組對比數字。
橡膠主業剝離后,就在海墾下轄的47個農場謀求轉型之路時,樂光農場不等不靠,主動擴投資、抓項目、調結構,農場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樂光農場地處偏遠,但它硬是殺出重圍,這是為什么?”在海南農墾農場經濟發展經驗交流會上,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一新再次拋出這個問題。
主產業橡膠從農場剝離出來,海南農場經濟何去何從?一場“后橡膠時代”的海墾農場經濟集體突圍正在上演。
“二次創業”謀轉型
建立于1952年的海墾是“屯墾戍邊”的產物,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種植基地,一直承擔著生產供應國家戰略物資的職能。按照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發軔于2008年的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正式啟動。
位于儋州市的八一總場完成了橡膠主業分離后,面臨的困難接踵而至。該場負責人記得,該場原先年產干膠過萬噸,吃慣“橡膠飯”的農場與海膠集團八一分公司分離后,留給社區的除了1287萬元的職工工資、社保欠費和銀行負債外,社區賬面資金不足73萬元。
“怎么辦?只有進行二次創業。”八一總場負責人說,主輔分離的農場唯有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實現農場經濟發展戰略轉型。2009年以來,八一總場先后上馬日產5000噸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年產1.2億塊頁巖磚廠、年產40萬噸石灰廠等。如今,八一總場職工年均收入3.5萬元,累計完成保障房建設1.1萬多套,實現了全場85%的職工居者有其屋。
陳舊觀念待破除
從2009年起省農墾總局推行扁平化管理,根據區域條件大規模合并重組農場。如今,農場重組兩年,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一些農場領導班子主動作為,極大地促進了農場經濟的發展;另一種是一些農場管理的幅度雖然擴大,但至今企業面貌依舊,僅靠總局撥款和收土地管理費過日子,農場之間發展不平衡加劇。
“同樣的條件,為什么有的農場在重組后發展得好,有些發展慢,甚至沒有動起來。”省農墾總局局長周公卒發出質問。周公卒前他前往近20個農場調研后發現了一連串問題:橡膠產業剝離后,農場沒有主產業,土地資源優勢不復;已開墾的土地大部分在農場職工特別是膠工手中,而且是零星不成片,土地整合用于規模經營的難度較大;一些農場下崗失業人員和困難職工較多,負擔沉重……
“上述困難固然客觀存在,但當前制約農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認識問題。”周公卒說。
機遇空前莫錯過
不可否認,橡膠產業剝離后,多數農場目前沒有形成主產業。“農場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但志氣、骨氣不能缺。”周公卒認為,農場要在2013年前全面實行屬地化管理改革,時間不等人,各農場應在產業發展上出實招。
為轉思路、拓視野,肇始于2008年的海墾干部隊伍培訓“風暴”實施3載,海墾共計斥資3000多萬元對干部進行培訓。為給農場發展搭建平臺,今年7月省農墾總局與省農墾集團在北京聯合舉辦海墾農業項目資源推介會,共推出139個項目,涉及土地面積36.3萬畝,達成471個合作意向。
“在各方支持下,近幾年海墾實施了力度空前的民生建設,把水、電、路、養老等許多歷史欠賬問題基本都解決了。”王一新說,沒有了4年前的包袱,這是農場經濟發展的很大優勢。
“海墾管理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給農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場眼界更寬了,路子更多了,步子更大了。”三道農場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