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紡織發展趨勢看,在傳統紡織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發達國家都將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作為優化紡織工業結構、保持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紡織工業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得益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纖維材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已經開發出種類豐富、應用廣泛的新產品。特別是當傳統紡織服裝領域面臨資源、環境、勞動力等要素制約,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更低要素成本優勢的激烈競爭,開拓新的應用領域、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已是我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國紡織工業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世界紡織強國不斷加大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無論政府主管部門、企業,還是科研院所,都對產業用紡織品其未來藍圖寄予厚望,政府部門也第一次主導制定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配套相應的產業發展激勵政策。應該說,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產業集中度、產品檔次、創新能力、專用原材料開發、制備技術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許多高性能、高品質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行業自主創新和開發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更難以應對國際競爭。正是行業在市場控制能力、產業鏈配套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步伐。
首先是難于品牌缺失。作為終端產品的中間材料,產業用紡織品必須滿足最終產品的結構特征、性能需求和成本制約,企業經營往往受制于配套產品的市場行為。特別是受到行業壁壘、技術壁壘、市場準入壁壘等現實問題的影響,許多產品其自身難以形成獨立的品牌,難以打開國內外市場,只能為終端品牌代工,致使大多數企業目前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這與技術紡織品的高附加值特征相悖。就拿醫療衛生用非織造布而言,紙尿褲有“幫寶適”、衛生巾有“護舒寶”、濕紙巾有“強生”、創可貼有“邦迪”,這都是大眾化的知名品牌,可我們那些為其提供高質量非織造布卷材的生產商有誰被社會知曉,甚至連企業自身也沒有考慮品牌創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