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困于渠道霸權。沒有品牌,缺少影響力,又不是最終產品,也就不享有渠道話語權,甚至進入不了市場。因為產業用紡織品處在產業鏈的中端,所以被下游應用領域強勢控制著渠道,這就造成即使我們有高端醫療用紡織品獲得國際認可,也可能因多種原因難以進入國內市場。汽車用紡織品作為零配件,其價值僅占總車的4%左右,但主機廠五花八門的技術要求和標準,令我們企業只能疲于為“上帝”定制服務。
三是惑于標準缺失。伴隨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快速發展,相關標準的建設卻相對滯后,而標準的缺失又非本行業自身所能及,下游產業和配套企業的強勢態度常以行業壁壘和用戶標準否決或忽視本行業標準的制定與應用。此外,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領域廣泛,同類產品在不同領域具有不同技術要求,國內缺乏標準設計的統一性,企業產品開發難成體系。而要想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標準的系統性和適用性,還實為不易之事。
正是有這些行業發展之中的掣肘,成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被重要”背后的一絲尷尬。產業用紡織品不僅僅是中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和分支,還應成為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戰略制高點。這一點僅被來自傳統的紡織行業所重視還遠遠不夠,而被下游行業、其他領域、其他部門所重視至為關鍵。
就目前而言,社會對它的認知度并不高,其中有我們自身的原因和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一宏觀層面上的考量空間,更有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推動力度不足、認識不夠深刻的因素。由于服務對象不同于服裝、家紡的個體用戶,產業用紡織品是介于制造和服務業之間的徹頭徹尾的“2.5產業”。因此,倡導“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強調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與下游協同開發,積極建立產業創新聯盟和跨部門協調機制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從市場需求出發拉動消費,才能良好提升我們行業的優勢和作用。
“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確定以服務創新為主線,努力實現服務的模式轉換、鏈條延伸、價值體現和能力提升,以此全面推動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在行業內不斷完善協會職能作用的同時,更要為行業突破尷尬地位、尋求實質性發展做出突破。而我們采取多項措施之目的,就是希望相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對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有足夠重視和切實推動,給予良好的產業配套政策支持,給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帶來更有利于提升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