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復合材料的技術水平發展情況
手糊產品逐步向高檔次發展。過去手糊產品主要是無機復合材料通風管道、復合材料冷卻塔、復合材料風機和機動車外殼等,目前風力發電機艙罩產品已研制成功并投向市場。
模壓產品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幾年前模壓產品只有SMC組合式模壓水箱、水箱板和電表箱。近兩年,先后引進了大型壓力機和大型模具等先進工藝裝備,研制開發了汽車覆蓋件、外飾件、結構件等。山東新明復合材料制品公司研制成功了SMC模壓摩托艇,德州騰宇復合材料制品公司將SMC模壓工藝應用到了復合材料冷卻塔上,極大的發揮了機械化生產能力。
機械化程度得到較大提高,引進了一些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的的拉擠、纏繞和模壓設備,開發生產出了高強度復合材料型材和高壓纏繞管道。
原材料工業在德州得到發展。原材料工業在德州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前幾年德州原材料生產企業只有幾家小型樹脂廠,且產品檔次、質量都不高,難于滿足當地企業的需求,企業用的原材料90%以上是到外地采購,尤其是纖維紗全部靠外地采購。近幾年經過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已有玻璃纖維生產企業和碳纖維布生產企業,雖然還滿足不了當地企業的需求,但在產品結構上得到優化和調整。
德州佳同碳纖維有限公司研制開發了碳纖維預浸布、建筑增強碳纖維布和用于風力發電機葉片的雙軸向碳纖維布,填補了德州復合材料產業的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水平。
四、德州招商引資政策介紹
德州具有開放、投資的獨特優勢,是目前最具投資要素保障的城市之一。一是獨特的交通市場優勢。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北依京津,南靠濟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東連山東半島城市群,處在環渤海經濟圈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之內,是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的連結帶。京滬高鐵、德石、太青等在境內形成“三縱三橫”的鐵路交通網,京滬、德濱、青銀等形成“三縱三橫”的高速公路交通網,19條國省道四通八達,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尤其是京滬高鐵開通后,德州站作為沿線19個地級市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車站,每天有51列高鐵停靠,極大縮短了與京、津、滬等城市的時空距離,成為首都1小時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生產要素聚集效應日益顯現。二是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全市農村宅基地可整合建設用地100萬畝,根據國家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通過加快推進“兩區同建”,最大限度整合儲備土地資源,現每年可供建設用地5—10萬畝。三是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有49所高校及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年培養各類高中級人才20余萬人,可進入產業人口100多萬。周邊300公里范圍有大城市5個、中小城市近百個、人口近3億,兼具市場和人力資源雙重優勢。四是充裕的資源能源優勢。是全國首個“畝產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的地級市,常年糧食產量150億斤;棉花400萬擔,棉紡能力600萬紗錠,占全國的1/20;有千萬方以上大型水庫7座,庫容2億方,年引黃河水15億立方米。華能德州電廠總裝機容量263萬千瓦,四期建成后裝機容量463萬千瓦,成為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五是特色鮮明的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和條件,按照“集中優勢率先突破、著眼未來頂層設計”的理念,著力構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10+3”現代產業體系。德州市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授予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生物)產業示范基地,并榮獲最具投資價值的新能源產業城市、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和低碳中國貢獻城市等稱號。六是優良的投資環境優勢。我們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常抓不懈,舉全市之力打造區域發展環境最優品牌。成為全省審批事項最少和審批時限最短的市。對引進的項目實行落地保障線制度,從規劃選址到土地清障,從開工建設到投產達效,實行一條龍服務;審批手續、辦理證照實行部門并聯審批,一站式辦理,限時辦結。對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由市政府負責同志牽頭,現場辦公,及時協調解決。
復合材料工業在德州既是傳統產業更是朝陽產業,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正朝著環保、節能方向發展,在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的領導和幫助下,山東德州的復合材料工業將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