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是一種高大的喬木,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物資,經過我國橡膠種植專家幾十年幾代人的持續科研攻關,日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首次公開宣布:成功培育出自根幼態無性橡膠苗,并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解決了天然橡膠良種良苗的標準化生產。
這是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它意味著我國橡膠育苗進入世界領先水平。12月初,記者跟隨熱科院橡膠所華玉偉博士走進了該所主持建設的國家橡膠樹種質資源圃,了解自根幼態無性系橡膠苗的整個培育過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組培”或者“克隆”。
“草本植物組培育苗容易解決,但木本植物組培育苗非常難。”華玉偉邊走邊介紹,世界上第一株橡膠組培苗于1977年誕生在我國,是當時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我國老一代橡膠育種專家王澤云培育出來的。大棚里,新育成的橡膠組培苗已長大至30厘米左右,葉片飽滿,拔出來一看,根系發達完整,與通過砧木培育的芽接苗有很大的區別。
據了解,橡膠是多年生異花授粉植物,而且自交不孕。在橡膠大面積人工栽培的100多年歷史中,曾使用了實生苗和芽接苗。但這兩種育苗方法,都有其致命的弱點,就是培育過程慢,從育苗到開割,需要七八年時間,甚至更長,而且實生苗長成后,產量低,要大量收集種子,芽接苗生長更慢、經濟壽命也短,抗性又差,但它能保持母樹干膠產量較高的特點。所以,目前芽接苗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橡膠育苗方法。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就下令對橡膠組培育苗進行科研攻關。”今年11月初,記者在北京采訪原農業部部長何康老人時,他曾向記者回憶過這段歷史。“當時,我國正在大面積引種橡膠,種子資源非常寶貴,有一粒種子一兩黃金的說法,為了更快地獲得橡膠種苗,我們在世界上率先著手研究橡膠組培育苗。”
于是,王澤云從橡膠花藥體細胞中獲得了第一株橡膠組培苗,并在1978年移栽成活。十年后,王澤云又以橡膠果實內種皮為外植體經胚狀途徑獲得完整植株,但是,自第一株橡膠組培苗誕生至今以來,我國一直難以突破大規模生產橡膠組培苗的技術瓶頸。
但是,30多年里,橡膠育種專家沒有放棄,他們一代代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前行,終于取得了成功。記者在橡膠組培苗的培養室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無菌環境下對胚狀體進行切分裝瓶,準備育苗的胚狀體則植入經過高溫高壓消毒的培養基中;另一些車間,橡膠組培苗的幼苗正在發芽生長,透明的試管里幼苗清新嫩綠,已開始生長根系。這些幼苗將馬上移栽到室外,待長至四五十厘米后,就可以交給農民種植了。
“橡膠組培苗的成功研發,使本來通過農業手段育苗的橡膠育苗產業工業化,可不受季節限制、種源限制,大規模且快速地進行標準化育苗。”熱科院橡膠所所長黃華孫告訴記者,通過30多年不斷實驗的科研成果表明:橡膠組培苗比實生苗的培育時間短,從2年縮短到8個月,且由組培苗生長起來的橡膠樹抗風能力強,產量提高10%-30%,生長速度快10%-20%,也就是說橡膠苗定植后5年-6年即可割膠,而芽接苗需要種植7年-8年才能割膠。
目前,由熱科院培育的橡膠組培苗已在廣東農墾和我省農墾的部分農場里推廣種植了700畝左右。“隨著橡膠自根幼態無性系培育技術的不斷完善,橡膠組培苗將成為繼實生苗和芽接苗后新一代種植材料。”黃華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我國年產干膠50多萬噸、以10%增產、每噸干膠1.5萬元計算,橡膠組培育的推廣可使我國每年增加干膠產量5萬噸,年產值增加7.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