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前進方向已明確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提出,紡織行業“十二五”期間要重點攻克五項差別化、多功能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分別是滌綸長短纖超仿棉技術研發、多功能復合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各類高性能差別化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滌綸高仿真的低溫等離子體技術以及新型環保高效化纖油劑、助劑的研發及應用。
葉永茂分析指出,就滌綸長短纖超仿棉技術研發來說,今后需要進一步開展滌綸短纖代替棉花的實用可行高水平“超仿棉”技術研發,包括纖維的吸濕透汗、抗起毛起球、柔性染色、抗菌防污、抗皺免燙、阻燃、抗靜電及相關差別化、功能性短纖改性與配套紡織多功能、高仿真加工技術研究;探討在長絲生產裝置上以細旦多孔滌綸POY為原料,開發生產具有棉纖維和滌綸纖維優點的仿棉型滌綸絲,制得風格獨特,兼具滌棉性能的滌綸低彈絲。
該項技術要重點研究超仿棉滌綸纖維的分子結構、凝聚態結構和形態結構設計及調控,纖維制備技術,解決纖維的吸濕、抗靜電、觸感、光澤等問題,研發氣流紡工藝條件下的滌綸短纖的適用性。據了解,國內部分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已經開展前期實驗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攻關力度,預計到2015年產量達到800萬噸,滌綸短纖產品可實現高檔化超仿棉效果,到2020年全面實現超仿真高檔化目標。
而就多功能復合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來說,則要進一步研究高阻燃、抗熔滴、高導濕、抗靜電、導電、抗菌防臭、防輻射等幾種功能復合,并與其他纖維具有兼容性的新觸感多功能滌綸、錦綸、腈綸的工業化技術,以及各類醫療用纖維、建筑用增強纖維、高強高模低縮纖維,具有可循環再生功能抗菌解毒纖維素、聚酰胺、聚酯等功能纖維或紡織品,具有界面催化活性的環境凈化紡織材料制備及其應用技術等。這項技術重點研究解決高性能添加劑的制備、表面處理、添加技術、共聚共混、纖維材料的后整理技術等。目前部分科研院所、高校正在開展相關研發工作,預計到2020年實現產業化。
葉永茂介紹說,其他幾項技術也在進一步攻關中,相信不久將會有突破性成果出現。
注重上下游協調配合
葉永茂說,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新產品開發是一個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上下游、多部門聯合開發,積極建立多元多品種產業聯盟,實現合作共贏,推進化纖上下游轉型升級和高效良性發展。
此外,要進一步深化市場調研,重視品牌建設,特別是國內市場,要加強功能纖維的應用拓展;對我國快速發展的汽車工業的功能性內飾材料,也應細化梳理,分步推進。
還要高度重視聚酯滌綸產品鏈,各類環保型助劑、油劑、催化劑、改性母粒等產品的研發;進一步制訂、修訂、完善各類差別化、功能化纖維及下游制品的標準,特別是功能性家紡及產業用品的標準,更應結合纖維特性制訂科學、合理、先進、實用的標準。
隨著“十二五”期間,我國“產學研用”科技水平的提升,包括各類新型聚酯在內的高新技術功能性纖維也將有極大的發展。建議化纖生產單位應加強應用技術指導和服務,編好使用說明書,確保產品應用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