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裝備制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輕工、紡織九大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方向。
其中,紡織業發展重點方向是:推進高新技術纖維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產業化及應用。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推動高端紡機和配件自主化。支持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
困境:一尺布難倒英雄漢
低原料價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原料制約紡織業健康發展
3月是紡織業的傳統旺季。然而,今年3月,我國紡織業卻出現了“旺季不旺”的跡象。
“現在是期貨與現貨價格互通,全球市場價格聯動,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暴漲對中國紡織業的影響很厲害。”在3月舉行的“2011年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上,如意集團重慶三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國際經營中心經理陳罡坦言,今年以來,受原料價格制約,中低檔企業都不敢下單,或只下低價單子。目前企業的訂單只接到5月份。“比往年差很多。”
2010年困擾行業發展的原料價格上漲問題,目前仍未緩解。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2月,我國328級棉花價格為29795元/噸,同比增長了99.9%。滌綸短纖均價為14996元/噸,同比亦增長了43.25%。此外,受澳大利亞雪災影響,作為毛紡原料的羊絨也在漲價,特別是高檔羊絨的價格翻了一倍多。
原料漲價加重了大企業的經營難度。我國紡織業產能巨大,但議價能力低,在原料高位運行的同時,上游產品價格卻出現大幅跳水。例如,40支純棉紗的單價,今年2月還能賣到4.5萬元,3月下旬卻降到了3.7萬元。“2月份以前,棉紗生產出來就不會愁賣。可現在已經銷不動了。”山東寶鼎紡織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岳長鋒表示,3月開始,客戶訂單就逐漸減少,目前是短單、散單、小單比較多。“漲價,下游面料、制衣企業很難接受。不漲價,自己壓力又太大。兩難。”
原料漲價還影響到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在紗線展上,一名前來探價的小企業經理感慨,“如今日本地震、中東不穩,國際市場訂單縮了不少。可是原料價格還不依不饒地漲,真是兩頭夾擊。現在是越生產,越賠錢,小企業不得不暫時停工了。真是一尺布難倒英雄漢。”
種種跡象表明,原料已成為目前影響紡織行業發展的重要制約。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棉花等主要紡織原料持續走高,甚至出現了劇烈波動,向行業發出了強烈信號,低原料價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紡織業呼喚原料革命。
突圍:研發新型纖維原料
從源頭上破解制造業升級的難題,并有利于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原料漲價的原因是復雜而多樣的。然而,我國紡織業對原料漲價脆弱的承受力,卻直指一點——紡織業的原料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盈利能力差。
針對這一問題,“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高新技術纖維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產業化及應用。支持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從源頭上破解產業升級的難題。
產業升級,能源資源是制約。發展高附加值的替代纖維,循環利用廢舊纖維,刻不容緩。“節省天然纖維意味著節約土地,節省化纖意味著節省石油,而土地與石油資源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兩個資源制約。在傳統纖維資源發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快在替代纖維領域做文章。”孫淮濱說,增加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纖維,推進可再生的生物質纖維,循環利用廢舊紡織品,都是在開發新的纖維原料資源。“既在品種上,也在結構上,減輕原料對行業發展的約束。”
產業升級,市場需求是方向。研發科技含量高、利潤空間大的高新纖維,搶占國內外市場新的增長點,時不我待。《規劃》中提到的功能性、差別化纖維,主要是指新型生物質纖維,具有排汗、阻燃、除臭、保健等功能,其應用范圍主要是服裝及家用紡織品領域。隨著紡織品的升級換代,這也成為行業擴大內需的亮點。
“功能性產品雖然僅占企業全部產品的35%左右,但是利潤卻占全部的65%至70%。它利潤率高,改變了以往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的增長模式,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國家功能性差異化纖維開發基地、太倉市金輝化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談輝介紹,功能性纖維近些年來的國內需求逐年放量,在今年紡織業大環境趨冷的情況下,企業功能性纖維的利潤份額還會提升。
推進高新技術纖維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產業化及應用,更是加快其它傳統制造業升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的需要。高新技術纖維主要是指高性能纖維,其強度高、耐沖擊、耐高溫、耐腐蝕,關系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小到手術刀具,大到飛機外殼,高新技術纖維正是目前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領域需求最迫切、需求量很大的關鍵原料;薄到給水分層的膜,厚到彈藥穿不透的墻,高新技術纖維也是支撐國家高新產業的重要原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