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基礎研究亟待突破
在《綱要》提出需要突破的50項關鍵技術中,涉及基礎研究的共有5項,其中又包括細化技術65項。這5大項包括纖維材料加工基礎研究、紡紗織造加工基礎研究、印染加工基礎研究、智能紡織品及服飾文化基礎研究和紡織機械制造基礎研究。
李金寶介紹說,纖維材料加工技術的研究為纖維新產品開發奠定科學基礎,也是解決高性能纖維加工技術的關鍵,很多研究成果在軍工、航空航天、電子、核動力等尖端技術領域有廣泛應用。比如,化學纖維成型基本理論與工程模型系統研究項目將為現有裝置增產節能、提高品質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這項技術主要是在纖維成型基本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成型加工新技術如凍膠紡絲、熱管紡絲、超細纖維復合紡絲等,并結合新產品研發如中空纖維、細旦纖維、異形纖維、功能纖維等建立工程模型系統,確立工程優化方案。
在碳纖維領域,開展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缺陷形成與控制機理的研究可解決碳纖維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為開發新型高性能碳纖維打下基礎。
環境友好型油劑、溶劑、特種化纖功能母粒等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究也是材料加工技術的重點。李金寶說,我國滌綸長絲紡絲油劑目前大部分還是依靠進口,真正實現國產化的油劑還很少。研究該項技術的目標就是實現聚酯纖維長短絲油劑的產業化,包括POY、FDY等高速紡系列產品所需油劑,爭取到2020年實現大類纖維材料油劑的專業化和系列化。李金寶介紹,環境友好型溶劑的研發目前已有小試基礎,到“十二五”末,該項技術的研究將為建立萬噸級Lyocell纖維國產化生產線、千噸級離子液體產業化生產線提供技術支撐。
其他如含氯芳雜環聚酰胺共聚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醚酰亞胺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目前在國內已經開始探索研究,都將在2015年完成小試。
紡紗織造加工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纖維梳理過程的研究和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究。梳理過程柔性力學的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將主要針對超細天然纖維素纖維、羊絨纖維等柔軟纖維材料的強力低、耐磨性差等缺點,研究該類纖維在梳理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特征,建立梳理件與纖維力學作用過程的相關關系,設計超鋒利、超高密的圓邊角分梳原件,設計最優工藝,達到纖維受損最小、短絨最少的目的。該項技術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實現20萬錠的產業規模。
由于紡紗過程長,紗線性能指標與工藝參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很復雜,目前紡紗加工過程的控制通常還需要依賴技術人員的經驗,從而導致產品質量波動性較大。因此研究紡紗過程在線質量檢測成為進一步提高紗線性能的必然選擇。李金寶說,將分布式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將紡紗工藝設計和紗線質量在線檢測集成研究,是紡織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十二五”末,紡織行業將實現紡紗生產線全流程在線檢測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