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三峽庫區的這一大型化工項目,中國監管部門曾經就光氣安全等問題與巴斯夫發生過激烈爭論。而更重要的,不是如何說,而是將來如何做。
經過三年多的爭論,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的重慶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項目,最終通過國家發改委的項目核準。2011年3月25日,巴斯夫對外表示,該項目“將在最近幾周就開工”。
2007年6月12日,重慶直轄十周年期間,重慶方面與巴斯夫簽訂了該市最大的外資項目。根據合作備忘錄,巴斯夫將投資80億元人民幣,在位于三峽庫區庫尾的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建設世界最大MDI單體項目。
隨之而來的,是幾經周折的審批歷程和仍未結束的環保爭議。MDI制造過程中,會產生或用到硝基苯、光氣等劇毒物質。一些環保組織和公眾擔心,在人口密集的庫區實施大規模、高風險的重化工項目,是否會對三峽水庫和周邊人群帶來污染和安全隱患,是否會間接影響長江中下游和南水北調受水區。
在項目審批過程中,中國的相關政府部門曾就該項目的生產過程防護措施、有毒有害物質回收利用等問題與巴斯夫反復探討,甚至發生過激烈爭論。
“我非常理解中國政府對安全的考慮。”巴斯夫負責亞太業務的董事薄睦樂(MartinBrudermueller)說。
選址三峽庫區
MDI是聚氨酯的主要原料,而聚氨酯在建筑、家電、交通、鞋類等行業有廣泛應用。薄睦樂說:“中國未來對MDI的需求增長率將每年至少為9%。”
此前,巴斯夫已在上海建立MDI裝置,2006年初,該公司宣布將在中國再建一個MDI裝置,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同年3月,時任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專欄)即率團拜訪德國巴斯夫總部。
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下稱重慶化醫集團)董事長安啟洪在多次會議中提到,巴斯夫早已考察五年,但選址地始終不定,根本原因是副產物處理有困難。最終,重慶表示將提供配套項目,既為巴斯夫提供原料,也幫助其消化副產物。而其中一些配套項目,如有助于處理廢氣的年產25萬噸天然氣制乙炔項目,在其他地區很難實現。
巴斯夫重慶MDI運行管理副總裁湯國泰則解釋說,決定該項目建在重慶,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靠近原材料貨源地、市場發展潛力大、本地化工業發達、專業技術人員多、物流系統便利和環保考慮等。
以巴斯夫項目為紐帶,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計劃建設包括17套裝置、13個項目在內的MDI一體化基地。其中,MDI項目是巴斯夫獨資,其余均由重慶化醫集團作為合資方,且多為中方控股,據稱總投資將超過300億元。了解內情的政府人士透露說,若成功實施,重慶化醫集團年銷售額將至少增長10倍,同時催生出中國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結合度最高的化工產業鏈,所以重慶很想做成這單生意。
簽約不到半年,該項目即進行環評公示。然而,一些環保組織和公眾先是對公示范圍提出質疑,繼而將矛頭直指三峽庫區到底該不該建這樣的項目。
2008年,環保部多次組織專家對該項目進行論證。2009年1月,在環保部公布的擬批準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中,已經列出重慶MDI項目。但直到2010年3月,環保部才批準該項目的環評報告。
重慶(長壽)化工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姜振邦告訴記者,在各方審視下,環保部門提高了對重慶MDI項目的環保要求。例如,根據環保部的回函,該項目在化學需氧量(COD,反映水體污染物的一個指標)排放方面將比同類項目再低40%。“此項目的COD年排放,僅相當于3000名居民生活中的年排放量”。
湯國泰說,企業事故池防護分為三級水保護。第一級為雨水收集池、圍堰和事故性廢水收集池;第二級為排洪溝和應急截斷閥門裝置;第三級是預處理池,可用于收集事故性廢水。
據長江委一位官員提供的材料,如果發生嚴重的火災和爆炸事故,導致企業的事故性廢水收集能力不夠,可依托該園區北部的公用事故水池作為緩沖。一旦公用事故水池收集能力也不夠用,還可依托應急閘門攔蓄廢水。
MDI項目離長江直線距離7公里,水系距離15公里,共設有三道閘門,可攔蓄80萬立方米污水。“攔蓄閘并不是專為MDI所設,而是園區配套項目,即便整個園區都發生爆炸,仍能攔蓄處理。”姜振邦說。
前述長江委官員表示,按照重慶提供的數據,即便發生連環爆炸,而且連續三四天中雨的概率極端條件下,仍然可以保證污水不流入長江三峽。
光氣安全之爭
2009年10月,國家安監總局批復該項目安全論證報告。但到了2010年,安監總局和其他部門仍在對項目進行嚴格審查,并與巴斯夫發生過激烈爭論。
該項目占地40公頃,包括年產40萬噸MDI裝置、年產40萬噸硝基苯裝置和年產30萬噸苯胺裝置。其中,硝基苯、苯胺均系危險化學品,2005年吉林石化苯胺裝置硝基苯精餾塔爆炸,造成8人死亡,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
而安監總局與巴斯夫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光氣安全問題。在合成MDI的工藝中,需要使用光氣(碳酰氯的俗名)這種劇毒氣體作為原料。光氣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設想。2008年,齊齊哈爾曾出現光氣泄漏,造成3人死亡。
接近安監總局的人士透露,2010年7月,巴斯夫在安監總局、環保部等多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上表示,該項目在線光氣量(即生產過程中在管道內停留的光氣數量)約為13噸,還將使用包括光氣室隔離在內的五重保護措施。然而,安監總局和多位評審專家計算出來的數據,遠遠超過這個量。在線光氣量的多少,與安全措施設定息息相關。
該人士說,2010年中國批準了三套MDI裝置,所需在線光氣量都遠遠高于巴斯夫,其中天津一家企業的在線光氣量為78噸,山東一家企業為88噸,上海一家外企為95噸,而巴斯夫這套裝置是全球最大的單體MDI項目,按常理推論在線光氣量應更高。
在溝通過程中,巴斯夫公司強調自己采用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所以在線光氣量大幅下降,但這涉及商業機密和專利技術,不便具體解釋。而安監總局表示,必須知道個中緣由,否則難以取信。
2010年7月17日,德國企業界部分高管隨總理默克爾在西安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面時,巴斯夫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斌杰 (Jü?rgenHambrecht)向溫家寶抱怨說,目前中國的創新政策存在不足,外企要在中國做生意,竟然要“被迫公開技術”。國內外業界人士多認為,賀斌杰應有所指。
湯國泰表示,巴斯夫公司先前擔心,安監總局評審專家團隊包括巴斯夫競爭對手公司的專家,這樣不利于專利保護。“最終,我們將具體做法解釋給了安監總局(人士),他不是我們競爭對手派出來的專家。但是,在專家評審的時候,專家隊伍當中有人自己說來自什么什么公司,我們也知道他們是競爭對手。這都可以理解。”
據姜振邦介紹,按照中國的規范,在線光氣量3噸以下,安全防護距離為1公里,5噸以上為兩公里。也就是說,巴斯夫MDI項目防護距離達到兩公里即可滿足要求,中國去年批準的另三套裝置安全距離也都是兩公里。專家最終結論為該項目設定安全距離2.8公里。“重慶市政府為了更保險、更安全、更可靠,再次提高標準,提出設定安全防護半徑距離為3公里。”在安全半徑內,必須做到沒有居民,以及醫院、學校、大型商場等設施。
巴斯夫在提交安監總局等中國政府部門的材料中稱,就某些方面而言,中國標準已高于國外。例如,德國對光氣和氯氣安全防護的標準相同,在技術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建議安全距離為1.5公里,技術成熟的情況下則沒有安全距離的規定。
記者注意到,巴斯夫還應重慶方面的要求寫下書面文件,承諾采用高等級防護設備、員工事先要到同類工廠培訓兩年等。
姜振邦認為,就全世界而言,通常大型煉化集團的事故率比中小企業要低得多。一位業內人士也稱,江蘇、浙江等地區一些中小企業同樣大量使用光氣,但無論是與巴斯夫這樣的跨國企業,還是與中國國內MDI生產企業相比,其安全環保設備和管理水平都要差得多,這兩年就曾發生過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