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志工吳順王說,宜蘭縣慈濟基金會在縣內有8個地區的資源回收站,不定時會匯集到宜蘭羅東基金會后再處理;過去原本約45天就會堆滿約40萬支塑料瓶在回收場,現在已經收集1個月了,卻只堆不到1/3受到有毒塑化劑的影響,現在很多人不敢買飲料喝,資源回收市場的塑料瓶數量比過去幾乎少了一半,讓原本收入就不好的拾荒族叫苦連天。一支支辛苦回收來的塑料瓶,現在每公斤回收價約新臺幣19元,拾荒民眾原本認為隨著天氣轉熱,喝飲料的民眾會更多,回收到的塑料瓶也會更多,收入會更好;但現在卻撿得更辛苦。
國內首次發現不肖廠商在飲料或食品添加物的起云劑中,違法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劑,風波爆發至今超過1週,許多塑料瓶裝的飲料若沒有檢驗合格證明都暫時不能上架,不僅商家營業收入減少,消費者也不敢亂買相關包裝產品來喝。
有毒塑化劑的影響還不只如此,連每天靠資源回收維生的拾荒民眾,也感受到謀生更不易。
「要撿都撿不到!」許多拾荒民眾表示,受到有毒塑化劑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不敢買飲料喝,每天回收到的塑料瓶數量幾乎少了一半;這類東西減少了,相關飲品的包裝紙箱也很難回收得到。
除了拾荒民眾收入大受影響之外,連一向在做資源回收的宜蘭縣慈濟基金會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