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棉紗:“魚”和“熊掌”兼得
2011-6-7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再生棉紗 產業鏈
近一時期,棉花價格的大漲大落給很多棉紡織企業帶來了困擾,而位于湖北石首市的金利豐紡織制衣有限公司卻沒有受到棉價波動的影響。該企業主要生產牛仔用氣流紡紗,原料為再生棉,是將回收的牛仔布下腳料進行漂白、開松處理后獲得的紡紗原料。利用再生棉有效提高了資源循環再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紡織原料資源短缺的同時,我國每年有3000萬噸以上紡織品廢棄并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多次提出,我國應該積極研究相關技術,將廢棄紡織品再生利用。發展再生紗成為既解決資源短缺難題又保護環境,“魚”和“熊掌”可兼得的應對方法。
循環利用資源兼顧環保
再生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廢棄邊角料等加工制成的棉型纖維紗線,另一類是瓶片熔融抽絲加工成的滌綸短纖紗線。再生棉紗是指利用某些在紡紗、織布、服裝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或廢絲為原料,經再加工所制得的纖維材料,以此生產出的紗線。該纖維的性質或結構與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相同。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約有幾千名購銷員長期集中收購邊角料,以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的邊角料為主。同時部分東南亞地區如印尼、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服裝企業90%的廢棄邊角料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
廢棄邊角料全身都是寶,首次的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服裝的生產,二次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裝飾布或產業用品,就是生產中不能紡紗的纖維粉塵也是造紙業的好原料,可被造紙廠收購。
隨著全球人口劇增,世界各國都將控制耕地的利用,棉花、麻、養蠶的桑樹的種植都將受到限制,傳統棉紡織原料受到多重制約。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國內再生棉紗使用的邊角料等原料量共計能達到300萬噸左右。按50%的是棉型再生紗來估算,按每畝棉花產量200公斤計算,相當于約700余萬畝棉田的產量。再生紗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了有限的資源,又解決了邊角料處理難題,為環境治理作出了貢獻。
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實施兩年有余,在多個行業都出現了可示范的循環經濟案例。在紡織領域,再生棉紗就是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項活動,既實現了纖維資源的再利用,同時也賦予了紡織廢料的資源化內涵。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