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棉紗:“魚”和“熊掌”兼得
2011-6-7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再生棉紗 產業鏈
產業鏈已經成型
據了解,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是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基地,再生棉紗基本上是由棉針織服裝的邊角料加工制成,化纖再生紗基本上是以滌綸服裝或制品的邊角料加工而成。再生棉紗的加工生產幾乎全部采用轉杯紡紗,這主要是由于原料經過開松后,纖維長度縮短、強力下降,不適合環錠紡紗流程,而轉杯紡工序短、產量高,非常適合再生棉紗的生產。
目前再生棉紗的生產、銷售及使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小型產業鏈。棉型再生紗用途中,1/3用于生產牛仔布,1/3用于生產窗簾和沙發面料,其余用于生產勞動手套和拖布。化纖再生紗多用于生產裝飾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
近年來,再生棉紗紡織業快速發展,在浙江省溫州等地已形成相關的再生棉紗生產集聚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有關調查顯示,在溫州蒼南縣宜山鎮,以轉杯紡紗工藝加工再生棉紗的規模以上企業約40家,全鎮有6萬余人從事再生棉紗的生產及流通,年產約80萬噸紗線。再生棉紗紡織業已是當地不可忽視的行業之一。
擴大發展還需提升形象
一家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再生棉紗生產實現了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但目前消費者對其認識還不夠。在國外,再生紡織品往往售價比普通紡織品高出10%~20%,而在國內卻難以擺脫低檔廉價的形象。“黑心棉”等事件還使許多人對再生紡織品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是生產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碎布料,這些材料都是新的,與人們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裝、舊衣服不是一個概念。
業內專家認為,再生紗產業受到社會和政府的偏見與歧視,既有消費者對其認識不足,觀念難以轉變等問題,也有行業能耗高、污染大等因素。
據了解,由于投資小,進入門檻低,一些地方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無序發展的問題突出。有的小企業基本是家庭作坊,既沒有標準廠房也沒有倉庫,邊角料堆放混亂,生產中產生粉塵污染環境,還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另外,再生棉紗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沒有在業內具有知名度的企業和產品。據介紹,在宜山鎮,全鎮有85%以上的人口從事與再生棉紗有關的各道加工生產,但一直以來沒有出現大型龍頭企業。專家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當地土地資源制約,企業無法在本地延伸再生棉紗產業鏈,無法擴大再生產,成品紗只好賣到廣東等地的牛仔布織布廠家,企業做大做強難度很大。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再生紡織業這一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提高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環境制約具有積極意義。加快再生棉紡織業轉型升級,關鍵是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