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網站再次更新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相關產品名單,其中問題企業為279家,相關產品增加到948種。國家質檢總局強調:問題企業的相關產品一律不得進口。近日來,臺灣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聞事件,一時間人們談“劑”色變。在食品安全已經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今天,臺灣的風波讓人們又知道了一個化學名詞——塑化劑。
塑化劑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我們身邊到底有哪些塑化劑?它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記者通過調查,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塑化劑,并探究它背后隱藏的秘密。
【熱詞解答】
什么是塑化劑?
作為工業添加劑的一種,塑化劑本身有著數十種類型,在此次塑化劑污染食品中出現的是其主流品種DEHP(此后陸續檢出DINP、DBP、DMP、DE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成分),它的化學名為“鄰苯二甲酸二酯”,是一種有毒的、具有強致癌性的化工業用塑料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后可以讓產品的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屬于工業添加劑。
塑化劑的危害
塑化劑DEHP大多用于塑膠材質,屬環境荷爾蒙,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如果其在體內長期累積高劑量,可能會造成小孩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征不明顯等危害。同時塑化劑還可以產生其他副作用,如果大量長期食用,還會造成心臟、肝臟和腎臟毒性,會增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
但專家表示,絕大部分的DEHP及其代謝物在24到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對于身體健康影響非常小。而DINP在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時排出。以動物實驗來看,要造成肝癌等嚴重疾病,需要每天喝數十瓶含有塑化劑DEHP的運動飲料,而且要一直持續半年,因此大家不必過于擔心其攝入的危害。
【專家說法】
市民不用談“劑”色變
塑化劑、起云劑、DEHP……這些近期在各大網站及微博中極熱的詞匯,給人們心中產生了不良影響,一些人開始拒絕市場上銷售的臺灣品牌飲料,甚至對于添加劑產生了恐慌。這些比較陌生的化學名詞到底都是什么?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和作用呢?
塑化劑絕不能加入食品
作為在此次臺灣“毒飲料”事件中的關鍵詞之一,塑化劑在大陸地區被稱為增塑劑,它是一種對塑料、橡膠、粘合劑等高分子材料有類似溶劑化作用的一類化學品,其作用是賦予高分子材料制品適宜的軟化功能。可被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的可塑性,種類可達百余種。目前國家標準中沒有將塑化劑列入食用油檢驗的理化指標中,沒有對塑化劑的含量做出規定,但明確規定DEHP不允許使用于油脂食品和嬰幼兒食品的包裝材料中。根據國內相關研究與調查結果顯示,透過飲食而攝入DEHP的情形普遍存在,國人每日自食物攝入DEHP的量約為1.029毫克。
沈陽化工大學應用化學院張教授長期從事食品研究,據他介紹:“增塑劑是一種純粹的工業原料,在國內塑膠制品中的應用比較普遍,添加后可以讓塑料制品的柔韌性增強。但把它作為一種添加劑加到飲料或其他食品中,這種做法是絕對不可以的,也是違法的行為。”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塑化劑也是被明令禁止添加在與食品有關的塑料制品中,更不可能被當做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
用塑化劑只為“便宜”
“其實‘起云劑’和‘塑化劑’不是同一種物質,此次臺灣‘毒飲料’事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一些不法生產企業用有毒的塑化劑代替了允許使用的起云劑。”張教授表示。
據介紹,起云劑又稱渾濁劑、乳濁劑、增濁劑,是一種常用的乳化穩定劑,一般用于果汁等飲料加工中,加入后有助釋放果汁飲料的香氣,增強果汁飲料口感的潤滑性、厚實感,可以顯著提高果汁飲料的品質。“起云劑的一般原料是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其中最重要的原料是棕櫚油等植物油。但要知道棕櫚油的價格很高,為了降低成本,這些不法商家就使用有毒的塑化劑來取代起云劑,因為塑化劑的價格大概只有棕櫚油的五分之一,這樣算來僅添加劑一項的使用成本就降低了很多,而效果幾乎是沒有什么區別,可以讓產品的口感更好。”
食品添加乳化劑很普遍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對問題食品的不信任,生活中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名稱被人們所熟知。
臺灣被查出的在飲料、果醬等食品中添加有毒塑化劑代替起云劑,讓人們對食品添加劑更加不放心,一些市民甚至表示“工廠生產的食品都不安全”、“只要有食品添加劑就不能吃”……
但食品專家給出的答案卻有所不同,“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劑,因為它們是讓食品保質期延長、口感豐富的必要手段,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是國家嚴格控制和允許的,沒有必要對其產生懷疑。”
在沈陽南二批發市場經營食品添加劑近10年的高先生,對于此次臺灣出現的“有毒添加劑”事件有著自己的判斷。高先生表示:“我這里最多的時候賣過100多種食品添加劑,我們平時喝的飲料、牛奶,吃的雪糕、餅干,兒童喜歡的果凍、膨化食品等,哪一樣都有最少兩種食品添加劑,其中又以乳化劑最為普遍。”“臺灣所說的‘起云劑’就是我們賣的乳化劑,主要分為天然物和人工合成品兩種。價格從幾十元到一百多元的人工乳化劑最為搶手,一些生產飲料和雪糕的食品廠都會到這里拿貨,加到產品里會讓飲料的香味濃、雪糕的質地比較粘稠。”高先生表示,“大家對乳化劑的安全不用擔心,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都不會有問題。”
【如何應對】
各國對于塑化劑的限制
美國:美國環境保護總局根據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已經停止了包括DEHP在內的6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工業的生產。塑化劑只限于在高水含量的食品包裝中使用,肉類包裝必須使用其他無毒增塑劑產品來替代。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認為,以60公斤體重的成人為例,終身每人每天攝入2.4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瑞士:瑞士政府已決定在兒童玩具中禁止使用塑化劑。
德國:德國在與人體衛生、食品相關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劑。
日本:日本在醫療器械相關產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劑,僅限于在工業塑料制品中應用。
“塑化劑”事件擴大始末
5月24日,臺灣地區有關方面向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發現臺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劑“起云劑”含有化學成分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該“起云劑”已用于部分飲料等產品的生產加工。國家質檢總局立即要求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加強對來自臺灣地區的相關添加劑和飲料等產品的檢驗監管,防止問題產品進入大陸。
5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進口臺灣食品、食品添加劑及相關產品檢驗監管的公告》,并同時向各直屬檢驗檢疫局和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鄰苯二甲酸酯檢驗監管工作的通知》。
6月1日起,國家質檢總局暫停進口臺灣方面通報的問題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果醬果漿、膠錠粉類產品或食品添加劑,自臺灣進口的上述產品必須憑臺灣方面有資質的實驗室出具的不含鄰苯二甲酸酯的檢驗證明報檢,不能提供檢驗證明的暫停進口。
6月5日,國家質檢總局再次更新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相關產品名單,問題企業增加到276家,相關產品增加到92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