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明行業未來方向
一個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往往預示著行業的發展方向。如超仿棉技術是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紡織科技人士推崇并投入力量研發的關鍵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化纖做得非常接近天然棉花,有些技術指標甚至超過了棉花。通俗地講,“超仿棉”產品無論是視覺、觸覺,還是功能性方面(親膚性、舒適性、可洗性),都兼有棉與化纖如滌綸的優良特性,達到似棉、勝棉的效果。“超仿棉”產品既要保證有棉花優異的柔軟性、保暖性,還要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化學性能,甚至有抗靜電、抗起球、抗菌、阻燃、遠紅外、抗紫外線等功能。而隨著“超仿棉”技術的日臻完善,產品的附加值也隨之提高。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高性能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華平認為,“超仿棉”開辟了化纖行業發展的新空間。他說,我國的仿棉產品與國外,尤其是與日本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超仿棉”產品的聚合、紡絲、織造、染整等工藝關鍵技術體系、產品體系、標準體系還沒有形成,有待加強。他建議行業要加強仿棉纖維及制品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等方面的研究,明確產品定位與目標,進行仿棉細旦或超細旦、親水共聚改性、無機共混改性、表面粗糙化、截面異型化等纖維及面料的毛細芯吸效應與動力學、吸濕導濕能力與動力學等技術的研究,為制定仿棉功能測試方法與指標、規范市場行為奠定科學基礎。據了解,為緩解棉花供需矛盾,有效利用過剩聚酯產能,依托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0年底,科技部優先啟動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該項目有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太倉金輝化纖實業有限公司等20余家單位共同參與開發。
實現紡織強國目標
即將公布的《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勾畫了未來5年乃至10年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藍圖。其中,重點突破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提高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規劃明確的核心任務。2020年實現紡織強國,我們必須擁有自主創新的高性能纖維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批量生產。有這些共性關鍵技術,代表一個國家具備的科技實力。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紡織高性能纖維材料的參與。碳纖維、對位芳綸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是這次公布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1年)》中強調的高新纖維技術。航天器、大飛機、高鐵、新能源等產業,都離不開這些紡織高性能復合纖維。我國碳纖維產業經過幾年的努力,正形成產業化規模,碳纖維原絲、預氧化絲、碳化等技術已趨成熟,預氧化爐、大型碳化爐等關鍵設備已經能夠自主生產。千噸級碳纖維裝備、碳纖維小絲束(1~6k)已經可以批量生產;碳纖維T700、T800等高強高模系列品種的技術得到一定擴展;對位芳綸千噸級產業化技術正在不斷完善;間位芳綸已經實現產業化生產,總產量已經突破萬噸;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品種增加、產量擴大,實現了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