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雙星集團迎來了90華誕。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全國3000多家國有制鞋廠唯一的幸存者,雙星集團不僅活下來了,反而越活越有活力,從給人做鞋到給汽車做鞋進軍輪胎業,不拘一格、敢為人先的雙星人總能把握住市場經濟的脈搏,締造了國有企業的長青基業。
雙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業,上世紀50年代初,被國家命名為“國營第九橡膠廠”。1983年,一直跟著計劃經濟統購包銷的雙星集團,突然接到青島商業部門通知,拒絕收購其已經生產的200萬雙“解放鞋”,一時員工發不出工資,解放鞋堆積如山,工廠陷入“絕境”。
“很多國企就是這么倒下去的,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還沒回過神來,搞不懂啥叫改革開放就已經關門了。”雙星集團總裁汪海告訴記者。面臨絕境,汪海帶領員工迅速轉變觀念走向市場,親自背著解放鞋走向廣大鄉村,做起了推銷員,最早在消費品領域建設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讓雙星活了下來。
1996年,雙星成為國內第一個改制上市的制鞋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成功。此時,發展壯大的雙星已經不滿足于只給人做鞋。1998年,國企改革的鼓點又一次敲響。面臨產業拓寬轉型的雙星,在中國汽車行業剛剛起步之時,做出了事關日后發展的重大戰略轉移:進軍輪胎制造業。
“有人說我異想天開,做鞋的怎么能做輪胎,我說做輪胎不就是給車做鞋嗎?當時別人都感覺很可笑。”汪海笑著說。隨后,懷疑者都向汪海豎起大拇指。通過吸收合并華青輪胎,雙星集團短短幾年就創出了中國名牌;后重組東風輪胎,實現了從給人做鞋到給車做“鞋”的轉型,并創新研發了世界第一條彩色輪胎,走在了行業的最前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一家瀕臨倒閉的國企,雙星集團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6萬名員工,年銷售收入120億元,涉及鞋業、輪胎、服裝、機械、熱電、印刷等23個產業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是什么讓老國企重新煥發活力,締造了長青基業?雙星集團總裁汪海的秘訣之一就是,“不拘一格,敢為人先!”
從闖市場開始,雙星創下了中國企業界的諸多“第一”:第一個打破了統購包銷的流通體系,開始自產自銷;第一個以企業名義召開新聞發布會,招來了紀委審查;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砍掉鐵交椅、鐵工資、鐵飯碗;第一個舉起“民族品牌”大旗……
在青島雙星總部門口,兩側放置的不是石獅子,也不是大象,而是兩只按住老鼠的大石貓!班囆∑秸f得好,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以這個理念管理企業,提拔人才,才能成為市場經濟的常勝冠軍!蓖艉=忉屨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