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青島雙星集團迎來了建廠90周年廠慶。作為中國最早的化工企業之一,雙星先后經歷了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從一家手工作坊發展成為多種所有制、多種產品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被譽為“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雙星建廠于1921年,原是一家私人企業。在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滄桑歲月之后,到1949年,企業已經難以為繼。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該廠被收為國有,改名為國營第九橡膠廠,成為最早的國有制鞋企業。1983年,這家企業在職工工資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邁出自營銷售第一步,成為最早市場化的國有企業之一。1991年,企業更名為雙星集團。1996年,雙星制鞋業務上市。1999年,雙星發展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制鞋企業,其產品遠銷30余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雙星收購另一家國有企業東風輪胎集團,其主營業務從制鞋變為制鞋、輪胎平分秋色。2009年,雙星鞋業民營化,上市部分由輪胎業務替換。至此,雙星從單一所有制、單一產品為主的企業,發展成為多種所有制、多種產品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
雙星真正發展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這30多年間,雙星資產總額從“九廠”時期的800萬元,發展到現在的60億元,擴充了近800倍;銷售收入由不足3000萬元增至2010年的120億元,增長400倍;出口創匯由175萬美元增加到3億美元,增長了170多倍。雙星真正發展也得益于長期穩定的領導。從1983年起,汪海擔任企業一把手至今。在他的帶領下,雙星沖破計劃經濟體制,從銷售模式入手,對企業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等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不但培育出“雙星”這一民族品牌,還總結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評價說,雙星的含義就是,一顆是獻給社會的產品之星,一顆是獻給社會的東方文明之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則將雙星譽為“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