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取締廢舊塑料市場后的白云湖鎮石東村(上圖)與取締前的對比(下圖為視頻截圖照片)(視頻拍攝時間為2011年3月10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新華社濟南9月25日電題:兩種發展觀的“較量”——山東章丘市取締“江北最大廢舊塑料市場”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海鷹
連續5年征兵不合格、“怪病”層出不窮、碗口粗的樹說死就死--位于山東章丘市的“江北最大廢舊塑料市場”,雖然是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污染源”,但因為維系當地5萬群眾“生存發展”,歷經30年久治難除,一度令各級政府深感頭疼。
今年3月當地政府痛下決心,由“規范”變“取締”,決定徹底摘除這個發展“毒瘤”,引起廣泛關注。“新華視點”記者前往調查,記錄下兩種發展觀的“較量”。
5萬人的“富民產業” 竟是重污染“毒瘤”
“濃煙熏得人眼都睜不開,河道內流的都是黑水,不但魚沒有,連蛤蟆也沒有了,周圍草都不長,溝邊碗口粗的樹莫名其妙就死了。”談起位于白云湖周邊的廢舊塑料產業,章丘市環保局副局長仲崇友直搖頭。
章丘廢舊塑料市場始建于1983年,長期被當地農民當作“致富門路”。整個市場集收購、分揀、加工于一體,覆蓋白云湖等五六個鄉鎮,涉及36個村,從業人員近5萬人,輻射河北、浙江、廣東等六省一市,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廢舊塑料市場,年交易額10億元。
半年前,每天一到下午,白云湖周邊上空就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刺鼻氣味,這是因為村民在焚燒聚氯類塑料垃圾。當地群眾還定點收購大型企業的廢棄化工容器,甚至在天津、煙臺、青島等港口設點運進“洋垃圾”。
“加工過程沒有任何污染處理和防護裝備。”仲崇友坦言,絕大多數經營業戶沒有任何證照,其中僅有7家持有工商營業執照,還存在嚴重超范圍經營。
一時的“市場繁榮”,換來的是惡劣的生存環境。在白云湖周邊幾個鄉鎮,癌癥、皮膚病、白血病、死胎等各種怪病發病率不斷增高,白云湖鎮連續5年沒有一名適齡青年通過征兵體檢。
“我是深受其害。”白云湖鎮20歲的孫姓青年去年入伍體檢中,查出尿和血不合格,被部隊拒收。“我家門前破舊塑料滿天飛、惡臭刺鼻。聽說地下10米以上的水早已沒法喝,再這么干下去,子孫后代就完了。”
從事“洋垃圾”加工的石北村一位胡姓村民說,從2009年始,他皮膚經常出現瘙癢及紅腫,經診斷是常年接觸有毒物質引發的皮膚病,需長期治療。“我現在每月都要到醫院檢查和拿藥,已花了3萬多元,這叫拿命賺錢,掙錢看病,真是得不償失。”
9月22日,取締廢舊塑料市場后的白云湖鎮境內地表支流環境(上圖)與取締前的對比(下圖為視頻截圖照片)(視頻拍攝時間為2011年3月10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五次整治未果 彰顯轉變發展觀之難
“富民產業”同時是“污染大戶”,“存廢之爭”一直沒有停止。
據悉,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先后5次整治章丘廢舊塑料市場,但都無果而終。2001年省市組成聯合工作組,集中整治了一年時間,在高壓政策下,市場暫時被取締。然而隨著工作組撤離,市場在半年內迅速反彈,整治前業戶有1000多家,反彈后竟增至2000多家。
“過去幾次整治,一些群眾抵觸情緒很大。”章丘市環保局局長張國亭說,從事塑料加工的業戶一年少則賺五六萬元,多則幾百萬元。“取締市場相當于斷了他們的財路。”不僅如此,市場周邊五六個鄉鎮也有“稅費收入”。
“不可否認,由于成本低、利潤高、致富快,這個10億元的廢舊塑料加工產業,地方政府也一度給予支持。”白云湖鎮委書記滕丕湯坦言。
“存與廢,實際上是兩種發展觀的較量。”章丘市委書記畢筱奇說,是選擇“禍及子孫”的一時發展,還是要“青山碧水”的綠色發展,對地方政府是個重大考驗。“不惜犧牲環境換取的發展,最終斷送的是自己。”
治亂重在轉變發展理念。為了摘除“毒瘤”,今年3月,章丘市政府兩次發布通告,并兩次致信所有業戶,細算“兩筆發展賬”。鎮村干部入戶走訪,明之以理,曉之以法,動之以情,廣泛地發動群眾。
治亂也需用重典。在取締過程中,當地政府一方面24小時控制源頭,阻止了上萬噸廢舊塑料流入。另一方面依法切斷非法經營戶的電力供應,對違規加工設備拆除封存,簽字確認。
“拆除了數千臺套非法設備,清理廢舊塑料及半成品40多萬噸,但沒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章丘市常務副市長李文秀說,“當產業發展危及生命安全,連經營戶都厭倦了。”
取締后,當地政府已投入1600多萬元整治白云湖周邊環境,并規劃了數億元的生態濕地綜合開發項目。70歲的居民梁希祥對記者說:“政府管的是大家想干管不了的事,帶著病、不要命的錢不能再賺了!”
9月22日,取締廢舊塑料市場后的白云湖鎮石西村道路環境(上圖)與取締前的對比(下圖為視頻截圖照片)(視頻拍攝時間為2011年3月10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砸了污染的“飯碗” 讓群眾怎么吃飯?
關掉一扇門,必須另開一扇門。只有讓成千上萬個經營戶轉產轉業,才能確保污染的產業和市場不再“死灰復燃”。正如蘇碼村農民潘金祥所說:“干了這些年,客戶穩定了,一下子飯碗砸了,今后怎么生存?”
群眾訴求就是為政信號。章丘市長江林說,市政府及時出臺優惠政策,對自愿轉型轉業的經營戶,“一對一”給予稅費減免、貸款扶持、就業指導、資金獎勵,從速辦理轉產創業手續。
“市里還以免費旅游名義,組織20多批經營戶到鄱陽湖、陽澄湖等地考察,并請專家把脈問診,引導和培訓群眾利用湖區資源轉產創業。”章丘市農辦主任李忠新說,如今已有上千個塑料加工戶實現轉產,有的搞起特色養殖和觀光農業,有的從事荷葉茶、藕粉等加工,做起了“湖上文章”。
今年3月,潘金祥停掉粉碎塑料加工點,在農業部門幫助下種起荷蘭15號優質土豆。前不久土豆收獲,收入十幾萬元。“加工塑料兩年掙了十幾萬元,種土豆半年掙了十幾萬元。加工塑料沒前途,優質農業前景大。”他打算明年土豆種植面積翻一倍。
44歲的梁成福以前搞“洋垃圾”加工,年收入20萬元。今年上半年,他利用政府低息貸款轉產承包了20畝魚塘。“烏煙瘴氣的錢,掙得良心上都過不去。現在看著滿池子魚,心情不一樣。”
一個10億元的“富民產業”因污染被拋棄,章丘市的做法在山東省引起較大反響。它顯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是“有你無我”的對立關系,唯“利”是圖的發展模式已證明是“自絕后路”。這對仍然抱持傳統發展觀和“GDP崇拜”的地方是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