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上半年業績相繼出爐。業績顯示,受益于上半年飆升的國際原油價格及各大公司穩定的油氣產量,三大石油公司業績均實現增長。近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掌門人”就上半年的業績以及未來的戰略規劃接受了媒體采訪。
8月29日下午三點半,香港灣仔君悅酒店大宴會廳。
今年4月剛剛就任中石化董事長的傅成玉滿面笑容走上主席臺。臺下,閃光燈頓時亮成一片。
“這么多年,我讓你們至少拍了上千張照片,但從來沒見你們哪個送我一張嘛。”面對臺下這些舉著“長槍短炮”的老朋友,傅成玉又開起了玩笑。
的確,盡管他還是首次出現在中石化業績會的現場,卻絕非第一次和這些記者打交道。早在2004年起,他就以中海油董事長的身份多次現身公眾場合,并成功贏得了港媒與投資者的認可。
今年4月8日,隨著中組部一紙調令下達,三大石油公司高層大換班的序幕也就此揭開——傅成玉從中海油總公司調至中石化集團任董事長,原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王宜林則調至中海油總公司任董事長。
對這兩位新“掌門人”來說,這是他們首度亮相中期業績會,因而也備受外界矚目——人們期待從中捕捉到高層大變動這半年來“三桶油”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借以窺見能源巨頭的下一步走向。
1 業績:煉油板塊決定勝負
從當初率領中海油叱咤國際能源市場,到如今掌舵中石化這家中國500強企業之首,傅成玉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最具國際化視野的國企領導”,外界也普遍期待他能給負擔沉重的老國企帶來一些新氣象。
傅成玉果然不辱使命。
半年報顯示,中石化上半年的營業額為12,16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猛增了31.7%;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2.39億元,同比也增長了9.4%。相比之下,同為一體化能源公司的中石油盡管半年凈利仍高達660.06億元,但同比僅增長了1.2%。
兩家公司在煉油板塊的差異更加明顯。煉油產能相對較小的中石油,上半年煉油業務虧損高達233億元;而煉油能力亞洲最大的中石化,煉油虧損卻只有中石油的將近一半——121.69億元。
顯然,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中石化交出的“成績單”更加出色,而傅成玉也被一些香港分析師評論為“帶領中石化沖破了歷史”。
有記者就此在業績會上借題發揮,向傅成玉問及在中海油與中石化兩家公司哪家更有成就感。傅成玉不假思索地幽默回應,“在中海油很有成就感,但在中石化更有成就感。”
不過,對公司業績表現好、股價上漲這一點,他隨即坦率稱并非是他來到中石化所致,而是前幾年累積出來的綜合效益,“之所以說更有成就感,是因為我運氣好。”
對于外界關注的煉油板塊虧損相對較小,傅成玉則用“虧得比較合理”來形容。
“這主要源于公司的煉油效益特別高,加上公司選擇在合適時機從不同市場的油源進口低成本的原油,尤其是進口了一部分價格更便宜的劣質原油。”傅成玉說,“劣質原油雖然價格便宜,但產油率通常很低,而中石化的競爭力就在于能夠提高這部分原油的產油率。”
相比之下,中石油盡管大部分原油是自采,但按照國內的原油定價機制,其在結算時必須完全接軌國際油價,這意味著中石油的煉油成本要高出不少。
中石油副董事長、總裁周吉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將煉油虧損歸因于國際油價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到位。
“中國對油氣的需求仍呈上升趨勢,成品油的價格機制對引導、保證、促進油氣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為此,定價機制應當要反映供求關系、要考慮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也要考慮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周吉平看來,企業只有在盈利的基礎上才能可持續發展。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市場化與政府調節相結合比較符合目前的實際。
至于中海油,因煉油業務占比非常小,故基本不存在煉油虧損拖累業績的現象,其上半年凈利潤達到了 393億元人民幣,每股盈利0.88元,同比增長51.4%,主要由于原油實現價格較高。
不過,由于漏油事件導致停產等因素,中海油此前已將全年的產量目標降為331-341百萬桶油當量,這或會拖累該公司下半年的業績表現。
2 戰略:聚焦非常規油氣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幾位“掌門人”還首次在中期業績會上將公司戰略新變化和盤托出,其中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高度重視。
“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是中石油發展新能源的主要方向。”周吉平表示,中石油對頁巖氣的戰略重點是勘探并落實可采資源,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力度,尤其要突破水平井壓裂這一關鍵技術。
他指出,中石油規劃“十二五”的頁巖氣產量至少在15億立方米以上,希望“十二五”打好頁巖氣勘探開發的基礎,“十三五”迎來產量、產能的大幅提高。
傅成玉則向本報記者表示,非常規油氣資源是未來20年中國能源保障的重要支撐,也是中石化將上游業務做大的一個最好機遇。
“美國用了10年時間將天然氣產量從100億立方米提升到1300億立方米,靠的就是頁巖氣。而中國的頁巖氣儲量不比美國少,大約有36萬億立方米。預計中石化的非常規油氣會有大的發展。未來10年,這將是公司重要的投資領域。”傅成玉說。
他透露,中石化目前在全國各地已經有20口井用于非常規油氣試驗,勘探結果非常令人振奮。
不過,中國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技術瓶頸曾引發外界擔憂。對此,傅成玉表示,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技術主要包括兩塊:一是操作管理技術,二是設備。
“中石化近年來在這兩方面都做了相當多的準備,但和國際上還有很大差距。”他坦言,中國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不能等到自己什么都會了再去做,而要在必要時借力國外的專業技術公司。
他同時表示,非常規油氣資源何時能體現在公司業績中目前還不好說,但明年,中石化將出臺一份大的非常規油氣開發規劃,屆時會提供相關數據。
“非常規油氣是中國‘十二五’乃至‘十三五’重點關注的發展方向。為此,公司密切關注國家政策的動向,并有進入非常規油氣領域的計劃。”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在業績會上同樣不諱言公司在這方面的雄心。
此前,王宜林曾擔任中石油新疆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中石油股份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在上游業務方面經驗豐富。
據他透露,中海油近期已參與了國內的頁巖氣招標,并在安徽拿到一些區塊。而對目前仍屬母公司的煤層氣業務,王宜林透露,未來不排除上市公司對之進行收購,但原則是價值最大化。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傅成玉此次在業績會上還首次向媒體披露了中石化公司戰略方面的重大變化,包括將未來發展目標定為“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為此要與國際上的一流公司對標,尋找差距。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又將中石化原先的四大戰略擴為六大戰略。
“原先的四大戰略是資源戰略、市場戰略、一體化戰略和國際戰略,在此基礎上我又加上差異化戰略和綠色低碳戰略。”傅成玉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公司不可能完全做得一樣,中石化要突出自身的長項,這一長項就是中石化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板塊,如煉油化工。
他指出,中石化的煉油效益在國際上都十分具有競爭力;公司的乙烯和橡膠業務已排名世界第二,此外還有多種化工品都排在世界前列,這些都需要差異化地體現。
至于綠色低碳,他認為這也是中石化未來發展的重要理念,希望五到十年內在這方面排到世界前列。
頗有意思的是,傅成玉從中海油離任前也為中海油繪就了一幅未來五年的低碳能源藍圖:“十二五”期間,中海油天然氣發電、新能源等產業將達到更高層次,將全力推進風電、煤制天然氣、動力電池三大核心產業發展,其中將努力成為國際一流的動力電池主力供應商……
3 海外:意外事件沖擊連連
一直以來,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戰略都是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傅成玉從中海油調任中石化的今年更是如此——傅本人一向以擅長海外并購著稱。
頗令人意外的是,上半年中石化的海外原油產量同比卻大幅下降。中報顯示,上半年中石化位于非洲的原油產量僅為610萬桶,和去年同期的1613萬桶相比大幅下降了62.2%,據稱是受檢修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石化海外油氣產量過于依賴非洲所致,但同時也暗示了中央此番將傅成玉調任中石化的一大用意——寄望他帶領中石化在海外市場有所突破。
早在2005年,傅成玉就因領導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巨頭優尼科而名聲大振。盡管那場轟轟烈烈的并購大戰最終因政治因素介入而折戟,但傅成玉雖敗猶榮。美國《時代》周刊曾高度評價他道,“傅成玉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雄心勃勃的計劃將越來越令人難以抗拒。”
而自8月以來,國家發改委連續批準中石化3個大型海外收購項目,這在外界看來正是傅成玉率領的中石化“航母艦隊”即將在海外乘風破浪的標志。
此前,中石化集團宣布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沙特西海岸城市Yanbu合資建設紅海煉油公司,分別持股37.5%和62.5%。這是國內石油公司首次在沙特進行的煉油項目投資,也是在中東地區擁有的首座合資煉油廠。
“這一項目未來可能注入上市公司。”中石化總裁王天普在業績會上透露說。
不過,前幾年在海外市場風生水起的中海油今年卻遭遇了一系列變故,首當其沖的就是收購阿根廷Bridas資產的延期交割問題。
據悉,中海油原本預計交割在今年一季度完成,因此在年初計算全年產量時納入Bridas9個月的產量,大約為19-20百萬桶油當量。但目前由于阿根廷國內大選,項目尚未得到阿根廷政府批準,因此只能在中期剔除了這部分預期產量,并導致全年預期產量下降。
對于這一備受關注的收購案進展,公司總裁楊華表示,“我們認為這是延期,而非終止,目前我們還在等待。”
他同時否認了外界關于中海油今年放慢海外并購腳步的說法,“中海油海外收購的所有原動力來自為股東創造價值,而非自我規定的步伐,如果我們發現能夠為股東創造價值的收購可能,就會積極推進,因此不能用簡單的快慢來衡量。”
至于一直注重海外拓展的中石油則在今年進入收獲期:上半年,公司海外油氣產量快速提升。其中,伊拉克魯邁拉項目成為伊拉克戰后石油對外招標中第一個進入投資和費用回收階段的項目,上半年實現油氣份額產量690萬桶;伊拉克哈法亞項目基本完成實現初始商業產量的前期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