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機遇
1.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創造了機遇。隨著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國也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產業用紡織品既與新材料產業密不可分,也是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發展前景廣闊。
2.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產業用紡織品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保障條件的改善,將拉動產業用紡織品需求持續較快增長。到2015年,我國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所用土工紡織品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0%。未來五年,我國一次性衛生及醫用紡織品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5%,尤其是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總量已超過1.7億,成人衛生用品的市場需求將成倍增長。目前我國袋式除塵在燃煤電廠的應用比例不到10%,遠低于歐洲60%的水平,隨著國家對粉塵排放要求的提高,袋式除塵應用將逐步推廣,未來五年袋式除塵用過濾材料年需求增長將超過15%,2015年用量將達2000萬平方米。
3.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是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發達國家傳統紡織服裝行業不斷萎縮,產業用紡織品發展勢頭強勁,美、日等國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比例超過40%。我國紡織工業產能占全球的50%,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超過30%,而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只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20%。進一步發展傳統紡織服裝行業既面臨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也面臨國際競爭激烈、貿易摩擦加劇的壓力。
通過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不斷開拓新興應用領域,促進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實現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舉措。
(二)主要挑戰
1.產需銜接不足。產業鏈協同開發不足,專用纖維原料、裝備、制品及應用領域不能形成有效對接,影響產業用紡織品的市場開拓。生產領域的產品標準與應用領域的使用規范不夠協調統一,產業用紡織品的權威檢測和認證機構的缺失,制約產品進入高端應用市場。
2.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數量多,對完整產業鏈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少,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中低檔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高性能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或由跨國公司主導。
如國內一半以上紡粘非織造生產線年產能僅1500噸,近90%的6生產線是單一丙綸紡粘品種,而美國單線平均產能8000噸左右,主要是復合紡粘生產線。全行業研發投入少,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缺乏,行業技術服務平臺缺失,制約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如國內企業生產的車用內飾紡織品只能為中低檔轎車配套,高級轎車內飾材料由跨國公司提供,高端生物醫用紡織品主要依賴進口。
3.國際產業格局調整加大我國發展高性能產品的難度。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和供應鏈整合優勢占據著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動地位,壟斷了大部分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市場。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實施,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主導地位,加大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發展高性能產品和進入高端市場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