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自主創新,突破技術瓶頸
1.加強產業用紡織品基礎技術研究。支持紡織科研院所、高校與應用領域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制品成型加工理論以及應用特性分析研究,實現生物醫用紡織品、高溫氣體過濾材料、永久性膜結構紡織材料、電池隔膜用紡織材料等產品的基礎加工技術和應用評價技術的突破,為產業化應用創造條件。
2.加快織造和非織造成型技術裝備開發。加快高速寬幅非織造技術升級,加快熔噴、紡粘及針刺等多種工藝在線復合成型、多層復合成型技術的產業化,推動重磅寬幅劍桿織造、經編和多軸向立體編織成型等技術裝備的產業化,提高裝備的功能集成化、生產自動化及設備配套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拓展產品應用領域。
專欄1:行業共性關鍵技術
1.非織造成型技術。研究高速寬幅非織造梳理鋪網技術裝備,高性能纖維織造加工中的低損傷高速纏結技術,發展雙組份熔噴、靜電紡納米非織造等新
型成型技術。梳理成網速度提高到100米/分以上,靜電紡納米非織造布平均纖維細度小于500納米。
2.織造成型技術裝備。研究重磅、寬幅、高速、高性能產業用機織和產業用經編技術,突破800-3000克/平方米的寬幅異厚織物的織造技術,達到相同
緊密度和均勻度,其變形率控制在1%以內。
3.復合加工技術與裝備。突破各種非織造材料之間的在線復合以及非織造材料與傳統織物、薄膜等材料的復合加工技術,提高在線生產自動控制水平。SMS紡熔成網速度達到500米/分。
3.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術裝備開發。研究專用涂層、貼合、定型等整理裝備、助劑及工藝,提高產品抗酒精、防滲漏、吸附臭味、阻燃、抗菌、抗老化、防輻射、防霉蛀、耐酸堿等功能性水平。
(二)促進產需銜接,完善產業配套
1.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配合纖維原料企業開發碳纖維、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穩定纖維質量、降低纖維生產成本,提高纖維的耐熱、耐腐蝕、抗氧化等功能。推動親水、高吸水、抗菌、強吸附、阻燃、異細度、高彈、低縮等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的開發與生產。開展生物質纖維的開發應用研究,滿足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結構增強用紡織品等對纖維原料的需求。
2.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材料與終端制品的協同開發。跟蹤下游應用領域發展動向,注重與設計單位及終端用戶的協調溝通,推進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與終端制品企業的聯合與融合,實現產業用紡織品與終端制品的協同開發,完善產業鏈配套。
3.提高為終端制品及工程用戶服務能力。加強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多學科人才培養,增強服務意識,注重加強對產品工程應用的研究與指導,提高工程化和專業化服務能力,促進應用領域設計應用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平臺建設,增強服務功能
1.推動研發與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建設。推動醫療與衛生用、過濾與分離用、土工用、結構增強用、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等跨行業、跨學科的應用評價測試服務平臺和認證服務平臺建設,強化產品檢測和質量監督,保障產品使用安全。推動建設以骨干龍頭企業為主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配套和設計應用單位參加的產業技術聯盟,發揮產業聯盟共性技術開發與技術轉移服務的平臺作用,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2.加強行業信息咨詢服務。構建行業信息平臺,提供國內外上下游行業發展的動態信息以及新產品、新工藝和新市場的發展動向,引導行業理性投資和科學決策。加強專業展會、論壇的組織,促進國際交流及上下游企業的對接。
3.完善標準管理體系。加大標準化工作力度,加強產業用紡織品標準體系研究,支持標準化工作機構建設,完善產業用紡織品跨行業的標準協調機制,在重點產品領域,推動生產、應用部門聯合制定系列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加強配套測試方法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實現標準術語與檢測方法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