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工業 十二五 發展規劃
(五)發展現代產業集群
1.繼續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科學規劃紡織產業園區布局,完善紡織產業園區準入門檻,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引導同類及關聯度高的企業入園集聚發展。加強紡織產業園區基礎建設,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提高土地集約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能力。加快建設與主導產業相關的生產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紡織原料和產品專業市場,提高專業配套服務能力和效率。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圍繞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質量檢測和認證、教育培訓、信息化服務、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配送等主要內容,進一步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平臺的質量檢測、產品研發、人才培訓等功能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建設50個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支持專業市場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在硬件設施、專業化服務、品牌培育、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產業流通效率。鼓勵服務創新,發展投融資、技術轉讓、法律服務、市場推廣等新型服務功能。加強誠信建設,重視區域品牌的建設和保護,積
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集群內企業的行業自律。
3.推動產業集群升級
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依托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主導產品突出、競爭力強的紡織產業區域品牌。在紡織產業集群內部,以龍頭骨干企業和知名自主品牌為紐帶,以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的專業化分工為依托,建設體現紡織行業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優勢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0個。東部地區產業集群在加速產業升級的同時,促進形成以一站式采購中心、國際商貿中心、總部基地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新組織形式,建立10個以總部經濟為主導的國際化創新型紡織產業集群。促進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形成10個具有創意功能的紡織服裝園區。
(六)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1.推進紡織產業有序轉移
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的規劃,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考慮資源稟賦、消費市場、產業基礎、環境容量、運輸條件等因素,以提高產業區域布局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為原則,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促成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按照市場規律加強協調整合,避免各自為政,形成跨區域的產業鏈上下游、價值鏈各環節相協調的區域布局。產業轉移要和產業升級相結合,與地區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相協調,杜絕落后生產能力和污染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2.東部地區加速產業升級
東部地區發揮技術、人才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以占據國際紡織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為目標,加速推進產業升級。重點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化、差異化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營銷,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現有紡織產業集群水平。在東部中心城市,推進建設時尚創意中心、營銷中心和研發中心。鼓勵東部企業實施總部基地與中西部地區生產制造中心的協作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合作探索和創新產業轉移模式,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形式共建產業園區,建設3-5個紡織行業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
3.中部地區完善現代制造體系
中部地區利用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科學規劃,優化環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棉紡、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麻紡和絲綢產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紡織產業制造體系。大幅提高中部人口密集省份紡織業在全國的比重,提高勞動力在當地就業的比例,通過中部紡織產業規模和能力的提升,使中部地區在鞏固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優勢中發揮更大作用。
4.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產業
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能源、勞動力、民族文化等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適度發展棉紡、毛紡、絲綢、民族文化產品等特色產業。新疆積極提升棉紡產業,堅持高起點,建成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并適度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大力吸引民營資本和東部資金投資紡織業,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邊境口岸地區結合周邊市場需要,建設一批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5.東北地區發展優勢產業
東北地區利用特色原料資源、產業基礎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富余勞動力,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發展優勢紡織產業。積極推動亞麻種植基地建設,利用亞麻等資源發展特色紡織品,并結合邊貿需求發展紡織服裝加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業和襪業,大力發展碳纖維、產業用紡織品工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加大紡織品服裝自主品牌建設。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