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工業 十二五 發展規劃
(九)優化組織結構及提高管理水平
1.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支持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實施產業鏈上下游的兼并重組,體現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跨地區兼并重組,生產制造、設計研發和品牌連鎖等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境內外合作的兼并重組。推動以優勢紡織企業為主體實施的兼并重組,優化存量資產,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促進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化纖企業、紡機企業、產業用紡織品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強的紡織企業、連鎖經營的品牌服裝家紡企業。
2.提高重點行業集中度
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資本創新,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知識產權、品牌和資源整合能力強的紡織大企業、大集團。鼓勵有實力的化纖企業向上游延伸,并積極利用海外資源,整合發展自用原料,通過兼并重組和自身發展,形成20家以上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且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大型化纖企業,其中3-4家產值突破500億元。紡機行業形成3-5家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集團化紡機企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形成一批從纖維原料開發、材料加工、終端制品生產和研究為一體的大型骨干企業,年銷售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0家。提高家紡和服裝品牌經營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形成營銷網絡覆蓋全國且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品牌服裝家紡企業20家,其中部分企業具備品牌國際連鎖實力。
3.增強中小企業活力
通過提高創新能力、與大企業協作發展、利用產業集群平臺等方式,發展一批專業化分工明顯、特色化經營的紡織行業“小巨人”企業,培育一批具備“專、精、特、新”特征的紡織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大幅提高設計創意、產品質量、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水平。產學研用聯合側重研發中小企業適用技術,促進中小企業共享技術成果并擴大推廣應用面。鼓勵和支持管理咨詢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提高紡織中小企業管理水平。
4.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加強紡織行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加強企業在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管理制度、組織形式、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設備、工藝、操作、原料和現場等管理實現精細化、標準化、信息化。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從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儲運銷售、技術服務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加強營銷管理,認真研究國內外消費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重視客戶關系管理,加強營銷網絡建設。
四、重點領域
(一)發展新型紡織纖維材料產業
加快發展差別化纖維、高技術纖維和生物質纖維技術及產業化。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裝備和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擴大產品的差別化比重,實現常規化纖產品的優質化。大力發展滌綸長短纖仿棉技術,高仿真仿棉纖維占滌綸比重達到15%,積極推廣纖維紡絲液著色技術,有色纖維比重達到5-10%,并發展多元化聚酯產品。鼓勵發展碳纖維(PAN基)、芳綸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玄武巖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促進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擴大應用領域。大力發展生物質纖維,實現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生化法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纖維、生物法多元醇的產業化,積極開展應用領域的產品開發。“十二五”末,化學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76%,化學纖維差別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60%以上。
專欄5:新型紡織纖維發展重點
通過分子結構改性、共混、異形、超細、復合等技術,發展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氨綸以及纖維素纖維的差別化產品,加快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的開發。通過改造和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實現聚酯滌綸、粘膠等大型成套裝備的多樣化、高效化生產。積極推廣纖維紡絲液著色技術,加強化纖與下游應用的聯合開發,注重多功能復合纖維的開發。
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關鍵技術,實現生物質纖維產業化,實施聚乳酸纖維材料(PLA)、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法多元醇、可再生多類速生林材應用技術產業化、生化法PTT纖維、多類蛋白纖維系列技術等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產業化。
加快提升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水平,推進碳纖維(PAN基)、芳綸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玄武巖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強化下游應用的開發能力。
(二)發展高端紡織裝備制造業
緊密圍繞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各類高端紡織裝備的研發制造和產業化,包括:高新技術纖維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全流程智能型紡織自動化生產線,高性能紡紗和織造設備,產業用預成型智能織造裝備,新型非織造布成套裝備,綠色環保低碳紡織機械產品,高端紡織技術裝備專用基礎件等。提升傳統紡織機械的生產效率和自動控制水平,增強產品可靠性。加強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兩化”融合水平,促進紡織機械企業的工藝技術進步和提高機床數控化率。到2015年,主要紡織機械產品30%以上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其中紡紗機械、化纖機械等主要產品達50%以上。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