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同行借鑒經驗,在各領域早已成為共識,因此各種行業會議、論壇、展覽等層出不窮,每個領域都能列舉出行業內最富有影響力的會議。而能向其他行業學習、通過跨行交流加速提升者卻為數不多。阻礙交流的或者是“隔行如隔山”的專業知識技能,或者是平時鮮有往來的“陌生人”情結,當然還有對其他行業發展道路的不以為然……
事實上,國內外多位專家曾指出,各行業的技術與工藝本質上具有模仿性,同一條規律往往已經在其他領域產品或技術領域反復應用,很多創新實質上是其他領域技術在一個新領域的應用。而那些從其他行業發展中總結出的方法與規律,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拓寬本行業視野、啟發行業智慧。想當初人類正是從鳥兒飛行上“取經”,才能夠發明飛機。
當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已經成為紡織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最重要的著力點,也是行業“十二五”期間的重大課題。在純滌綸這類化纖產品上,國內回收再利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完善的再生化纖產業鏈。但在滌棉混紡、不同化纖品種交織等紡織產品上,技術突破尚待時日,尤其是回收、生產、標準認證、市場推廣、社會責任等相關體系的建設更需要加大力度。為此,不少業內人士提出向回收再利用發展較為成熟的鋼鐵行業學習經驗,尤其是在回收體系建設上。
記得在一次高新技術纖維年會上,比亞迪等汽車公司代表前往參會。筆者在與其交流中得知,當國外各大汽車廠商將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新型先進材料擴大應用時,國內企業也按奈不住了,他們通過本屬于紡織行業的纖維會議進行跨行交流,以求既可以了解最新研發動態,又可以尋找產業鏈合作伙伴。一些代表參會后感觸頗深,此前他們并不知道國內的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生產水平已經取得了明顯進步。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高新技術纖維的重要應用領域。而與服裝、家紡產品相比,產業用紡織品并不是產業鏈終端,其用戶分布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醫療、建筑等各個行業,產品應用環境也是千差萬別。這樣的行業特征決定了相關企業必須實現跨行業交流合作。東華大學一位教授曾向筆者講述了促成其研發納米纖維材料的故事。多年前她到德國攻讀博士,在那里學習納米技術,當時國內還沒有相關課程與專業,更談不上將納米技術應用于紡織行業。而回到國內后,正好趕上國家大力發展納米科技,她嘗試將國外所學與原來積淀的纖維材料知識相結合,沒想到發現了一個無比廣闊的新領域——納米纖維材料領域。在逐漸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她意識到這個涵蓋多學科的領域,既有雄厚的紡織產業基礎背景,又有世界前沿科技作支撐,擁有不竭的動力。比如將納米纖維材料用于人造眼球、骨結構等生物醫學領域,就引起了很多人士的濃厚興趣。
“同行交流是進步,跨行交流是飛躍”,這句話已成為不少業內人士的座右銘。很多人士眼下就正在琢磨,如何運用現代信息和IT網絡平臺等其他行業的先進技術,將傳統紡織行業向現代化方向推進。上海一家染料生產企業正致力于打造信息平臺以實現這樣的場景:一個服裝設計師被自然界某種色彩激發了靈感,他拿著手機拍照后,就能夠在專業化網絡平臺上搜索出生產該色彩所需的最佳染料、工藝技術與裝備等成套方案。可以預見,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紡織行業從中獲益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