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是義務,自己是責任
記者:在國外同行眼中,我們的產業形象如何?
李陵申:
目前全球紡織領域競爭最激烈的環節集中在產業用紡織品。其他終端產品已經通過逐漸轉移產能的方式重新分配了利潤結構,唯有技術紡織品的爭奪正進入白熱化。
在老外眼中,中國企業最不缺錢,買了廠房再買設備,產品也就唾手可得,而市場是現成的。所以他們的關鍵技術設備不敢輕易外發,尤其避免向中國出口。
去年中德論壇的時候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同樣的談判和美國無紡布協會主席進行得也相當順利,但是到最后美國企業也未能達成中國之行,原因是他“說服不了董事會”。
美國企業認為,他們沒有責任和義務來培訓自己的直接競爭對手。而交流是雙向的,我們除了能“推銷”完全開放的市場和逐漸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氛圍,其他幾乎沒有什么可讓對方參考,這對于唯恐技術流失的外方,吸引力自然不大。
現在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如同以前的汽車行業。歐洲最先帶著抵觸進入中國,技術公開化的同時,也享受了先到先得的市場份額。相互開放一定是今后的趨勢,那種“只占用你的市場,卻不培育你的技術、不鍛煉你的隊伍”的想法是狹隘的。
技術跨界“自給自足”
記者:如何與化纖、紡機行業協同提高產業質量和市場拓展能力?
李陵申:
為了避免外行管理內行,個別應用領域成立了分會。分會職能類似于國家科技創新聯盟,側重于該領域的共性技術交流,企業之間針對相關技術的溝通是無障礙的。
說到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進步,不得不歸功于產業鏈上游的纖維技術革命。原先高性能纖維全靠進口,國產化率提高之后有效控制了成本。當然,產業用紡織品對國產高性能纖維的大量使用,也反過來帶動了纖維產業的更快發展。
產品的技術水平提升有賴于設備水平。紡機企業越來越多地投身于產業用紡織品專用設備研發,看準的就是單臺貢獻率高、投資回報率可觀。不少紡機企業愿意成為我們的會員,強調基于下游的研發,從而也派生出一種跨界現象:企業為調試設備而生產的非織造布,在市場上賣得挺好。因為不停地研發、生產、調試,這些企業永遠站在設備和產品的技術高點;可是這樣一來誰也不敢買他的設備了,因為永遠也敢不上他的研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