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出自意想不到的細節
管理出效益不亞于技術
記者:龍頭骨干企業的管理示范作用體現在什么地方?
李陵申:
我比較關注合資企業對行業活動的介入,如參與標準制定、論壇討論、管理示范等,發現和樹立一些樣本。比如在過去的想象中,土工企業的衛生條件一定很差,因為它們的最終產品都用在看不見的地方。可是在珠海先科的車間、廠房里,感受到的是清潔。這家荷蘭投建在國內的企業,用精細化管理理念造就了產品的精細化。
我們的企業,不是這里差一點點,就是那里差一點點,到最后就差出一大截。拿“清潔”這一點來講,并不只是工作環境問題。油污沾到織布上不僅影響印染效果,土工材料還會因此發生強力變化。所以說,管理出來的效益不亞于技術創造的效益。
貫徹“十二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管理提升。今年我們會把“管理”納入協會培訓體系,難度是行業跨度較大,像醫用紡織品企業里連工人都是大學生,而土工企業大量充斥著農民工,培訓需求自然是千差萬別。此外,企業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上市培訓、技術創新培訓、標準培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回收再利用的多重效益
記者:如何理解“回收再利用纖維”的前景?
李陵申:
仔細琢磨這是兩個概念,但纖維回收后的用途主要集中在產業用紡織品。
首先,專用纖維回收技術目前比較可行的是高溫濾袋,因為它使用周期短,2~3年就報廢了,打碎后做成高溫填充材料,能夠再次利用原有纖維的功能屬性,很多企業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使用壽命在20~30年的風電裝置,過早考慮回收就不太現實。
其次,一般纖維回收要有所區別,廢舊服裝存在二次污染,但原棉較少隱患。像安徽華茂的精梳落棉回收就屬于清潔回收方式的一種。雖然精梳落棉纖維短,但他們將其做成純棉水刺無紡布全部用于出口,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原來企業每年產生的600噸廢舊精梳落棉,常常被購買者買走摻入新棉再賣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