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纖維中的明珠
在目前層出不窮的新型功能性纖維領域中,很多新出現的纖維材料都號稱有什么抗菌、消炎、發射遠紅外線等等神奇的特性。但大多數都是生產企業或者是銷售商炒作的概念,并沒有多少有實際研究數據、事實材料來證明。不過甲殼素纖維卻不同,通過動物試驗證明它對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具有比普通抗菌素相同甚至更好的療效,還能加速傷口的愈合。正是因為有這個特性,甲殼素纖維制品最早就是被應用于醫療相關如醫用紗布、繃帶、縫合線等方面的。
2011年底,外來務工人員杜宏彬由于工作疏忽發生事故導致其手臂被拉開了一道約7、8厘米的口子。傷雖然不重,但工友們還是立即將他送往附近的醫院進行治療。實際上,對于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他來說,每天都跟鋼筋水泥打交道,磕磕碰碰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謂的“久病自成醫”,杜宏彬在事故發生之后就知道這次免不了又要進行縫合處理?p合的時候,由于有麻醉處理患者不會感覺到多少疼痛。但讓杜宏彬害怕的是傷口愈合后,護士拆除縫合線的時候卻格外痛苦。前一次意外受傷痊愈后拆線時那種鉆心的痛,讓他一直心有余悸。
不過,這一次讓杜宏彬意外的是護士在對其傷口進行縫合處理之后便告訴他不用再到醫院來拆線了。原因是這次使用的這種縫合線,是由新型的甲殼素纖維制造而成。甲殼素的大分子結構與人體內的氨基葡萄糖的構成相同,而且具有類似于人體骨膠原組織結構,可被人體內的溶菌酶分解而吸收,慢慢就自行消失了。這讓忐忑不安的杜宏彬放下了心來,隨后便拿著醫生開的一大堆消炎藥回家休養去了。實際上,隨著甲殼素纖維制品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如杜宏彬這樣的患者免去了肉體上的痛苦。這其實也是甲殼素纖維,這種新型纖維材料給我們人類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雖然在甲殼素纖維應用之前,也有諸如魚腸免拆縫合線等產品在使用。但不論是從生產過程的復雜程度還是從產品的性能價格比方面來看,用甲殼素纖維生產的免拆縫合線都要明顯優于用其它材料生產的同類產品。
我國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天宮一號”以及隨后順利完成的與神八飛船對接,無疑是本年度讓所有華夏兒女感到驕傲的大事。這標準著我國已在太空事業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開啟太空探索空間站時代”。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特種甲殼素纖維布”就被應用到了這次航天任務中。雖然,我們暫時尚不清楚其使用的具體情況。但毋庸置疑的是,甲殼素纖維及其制品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無法磨滅的貢獻。飛船上天之后,國內有些媒體便用了“螃蟹殼也能飛上天”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標題報道了此事。這件事情不但體現出了甲殼素纖維優良的性能,同時也說明我國的特種纖維材料的研究、生產、應用技術已經到達了比較高的水平。
我國進行甲殼素纖維及其紡織品研究開發較之國外來說起步很晚,基本上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逐步進行的。由于期間又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直到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甲殼素、殼聚糖研究和開發的全盛時期。到了90年代中期,全國才有上百家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投入到甲殼素纖維的研究和開發中來。
1991年,原中國紡織大學研制成功甲殼素醫用縫合線,接著又研制成功甲殼胺醫用敷料(人造皮膚)。1999年至2000年,東華大學研制開發成功了甲殼素纖維系列混紡紗線和織物并制成各種保健內衣、褲襪和嬰兒用品。隨后在山東濰坊,全世界第一家量產純甲殼素纖維的韓國獨資企業投入生產,當時每月僅能生產3噸產品。
總的來說,甲殼素纖維具有其他纖維所沒有的特殊功能。在工業、醫療、紡織品以及特殊行業都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實際上,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對甲殼素纖維的開發利用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將甲殼素纖維面料及相關紡織服裝產品投放到了國內普通消費市場。這是我國甲殼素纖維行業從單一醫療用途向更廣泛的紡織服裝品領域的一次歷史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