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開發,困難重重
實際上,自從甲殼素纖維研制成功以來,伴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研發新的甲殼素、殼聚糖纖維的紡絲技術。其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甲殼素纖維的品質指標,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目前生產甲殼素纖維的辦法主要有物理共混紡絲法、黃酸酯化紡絲法、纖維涂層法三種,但國內采用最多的還是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的纖維涂層法。
不過,采用纖維涂層法生產的甲殼素纖維材料仍然有著諸如“不耐洗滌”等瑕疵。理論上來說,采用物理共混紡絲法得到的甲殼素纖維綜合性能更好一些。但是由于甲殼素纖維線密度偏大,強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甲殼素纖維的成紗強度。這不但導致了甲殼素纖維的純紡幾乎無法完成,同時也影響到了對其混紡的生產。總的來說,紡織服裝用甲殼素纖維的生產對工藝、設備、操作等方面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國際上很多研發比我國起步更早的國家到目前都還沒有實現甲殼素纖維的批量生產。
如果說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還能夠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設備的不斷更新而得到解決。那么,一直困擾甲殼素纖維行業的原材料買難、賣也難的怪現象卻似乎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制約著全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機化合物中,數量最大的是纖維素,其次就是甲殼素,前者主要由植物生成,后者主要由動物生成。甲殼素還是地球上除蛋白質外數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機化合物。我國目前生產紡織服裝用甲殼素纖維的主要來源是各種蝦蟹殼,原料供應地遍布沿海各省區。蝦蟹殼的成為中大約3/4為碳酸鈣,剩下的1/4中約有一半為甲殼質,其余一半主要為蛋白質。
孫偉是山東日照一位長期經營海產品加工、貿易的從業人員。2008年初,經過朋友介紹他開始逐步進入甲殼素原材料貿易市場。收購蟹殼、蝦殼是一件繁瑣而艱辛的事情,孫偉每天都不停的穿梭在無數海產品加工作坊之間。那時候,正是以甲殼素為原料的保健品被炒作得神乎其神的階段。四處收購蝦蟹殼的經紀人在當地數不勝數,經常都會發生為了搶購一堆蟹殼發生爭吵甚至是斗毆的事情。蝦蟹殼的價格也被炒到了近乎“天價”。
孫偉雖然勤奮,但無奈每個家庭作坊每天加工剩下的蝦蟹殼也不過10來斤,最多幾十斤而已。并且,這個加工量還得看當天歸港漁船的收獲多少才能保證。孫偉忙活了幾個月之后發現,僅僅靠挨家挨戶收購量太小,賺不到多少錢并且還十分辛苦。于是,他把目光轉向了各種大小漁船捕撈回來的小蝦蟹。這類個頭非常小的蝦蟹在當地一般都被用作動物飼料進行處理,收購的人少,價格便宜,競爭很小。
隨后,孫偉便開始大量收購起這種無人問津的小蝦蟹。買回來之后先進行分類,然后再將其曬干。最后,再將蝦干、蟹干以不同的價格推向市場。蟹干中甲殼素的含量稍微高一些,所以價格也略高。這樣一來,孫偉的甲殼素纖維原材料生意從產品數量上就得到了保證。他的生意也開始步入正軌,一度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勢頭。
然而就在此時,很多消費者吃了所謂甲殼素減肥產品一籮筐,體重還是維持原狀。伴隨著消費者的投訴、媒體的曝光以及群眾口碑相傳,甲殼素保健品的神話破滅。保健品市場對蝦蟹殼的需求量急劇下滑,孫偉只能把銷售的主要目光投向了紡織服裝用的市場。
但令孫偉沒有想到的是,生產甲殼素纖維的企業對于蝦蟹殼的需求量更大。他手上囤積最多的時候,蝦蟹殼不過三、五噸。更讓他郁悶的是,離他最近的甲殼素纖維生產企業也在遼寧大連。如果僅僅將三、五噸蝦蟹殼千里迢迢的發過去,需要的運輸費用比他能賺取的利潤還多。但如果想要儲備幾十噸蝦蟹殼再一并運輸來降低單位成本的話也有很大的困難。首先是資金問題,對于孫偉這樣的小海產品經紀人來說幾十噸蝦蟹殼需要的資金無疑是個大數目。其次是倉儲的問題,幾十噸產品需要一個較大的場地堆放,這對于孫偉來說也是無法辦到的事情。還有就是,其他諸如晾曬場地、防霉變等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