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天氣,阻擋不了長樂紡織企業大舉擴張的步伐:龍頭企業金綸高纖的三期項目預計今年5月建成,屆時年產能將擴大一倍,達100萬噸。另一龍頭企業錦江科技正在推進三期項目,建成后年產能將達到20萬噸,躋身世界民用尼龍纖維企業前列。
闊步前進昭示著火紅圖景。2011年,長樂紡織產業再次飛躍——總產值突破700億元,成為支撐我省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產業集群。他們劍指的目標更宏偉:2013年前總產值突破千億元。
長樂,不產一棵棉花。“無棉之鄉”卻崛起了“草根工業”,并漸漸長成“參天大樹”。這一歷程如何?挑戰有哪些?未來跨越發展的路在何方?
借力東風 “草根工業”漸漸長成“大樹”
長樂素有織布傳統,改革開放東風吹來,敢闖的金峰鎮農民紛紛集資辦起蚊帳廠。1979年初,全市首家紡織企業——金峰鳳港針織廠誕生。之后,不到兩年,金峰鎮就涌現出3000多臺織布機,周邊鄉鎮也跟著效仿。至1983年,長樂紡織企業發展到45家,總產值689萬元。
長樂市經貿局副局長陳木珠介紹,當時,農民的商品意識和市場自發引導起主要作用,依靠“三閑”(閑人、閑資、閑房)和“三家”(家庭式作坊、家長式管理、家族式經營)發展。1984年,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來長樂考察,看到“唧唧復唧唧,家家當戶織”的壯觀景象,他形象地稱之為“草根工業”。
至1988年,長樂紡織企業達到410家,總產值2.14億元,比1983年增長31倍。資金、技術、設備、原料等要素向長樂匯集,金峰、松下等鄉鎮逐步出現紡織專業鎮、專業村。
上世紀90年代,經過原始積累后,長樂紡織業開始擴張,每年至少有3億元的資金投入紡織業。集聚發展的態勢漸成趨勢:產業分工上,主要以經編、花邊、錦綸絲、滌綸絲、棉紡為主;區域分布上,主要聚集在航空港工業集中區、濱海工業區、閩江口工業集中區。
1995年,費孝通先生再次蒞臨長樂,看到紡織業規模不斷壯大,贊譽“草根已長成大樹”。至1996年,長樂紡織企業達到696家,其中產值超千萬企業達到7家,超億元企業1家;紡織總產值達15.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倍,年均增長40%。
民資回歸 紡織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大樹”真正枝繁葉茂,則得益于長樂市2002年開始大力實施的民間資本“回歸工程”。
長樂海外華僑達40多萬人,僑居在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有6萬多名企業家遍布國內各個省市,民間資本十分豐厚,每年僅僑匯收入就達數億美元。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能力因此大大加強:“十一五”期間,長樂紡織業固定資產同比增長了2.6倍,2010年達155.43億元。
資金優勢轉化為設備及生產率優勢。目前,長樂棉紡企業已擁有自動絡筒機1000多臺,成為全國自動絡筒機增加最快的地區,80%棉紡企業設備達國內領先水平;經編行業、化纖行業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德國卡爾邁耶高速經編機、巴馬格紡絲等設備。“從全國來說,長樂紡織業勞動生產率比全行業平均水平高62%。”陳木珠介紹。
集聚發展催動產業集群興起,規模效應凸顯。“通過集中采購、協商定價、原材料本地消化等措施,集群內的企業生產成本要比集群外的降低5%-10%。”陳木珠說。
2005年,長樂紡織業迎來質變時刻,年創產值190億元,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首次突破50%,“支柱產業”名副其實。當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長樂“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稱號。“十一五”以來,更是跨越發展,每年新增產值100多億元,2011年達700億元,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達60%。
“長樂紡織”在國內乃至國際地位漸漸凸顯,錦綸民用絲產能達40萬噸,占全國總產能近30%,占全球11.4%;紡紗規模550萬錠——一個縣域有這么大的規模,在全國還不多見,紗線年產能105萬噸,其中純滌紗約占全國產能70%;針織經編面料、花邊產品25萬噸,占全國1/5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