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開始實施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讓消費者維權有了依據,可從實施近半個月的效果來看,多位受訪車主均不知曉該標準,甚至連車商也不知具體標準和檢測規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該《指南》只是推薦而不是強制執行,因此實施起來才有了“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果。
新標3月1日起已實施
從今年3月1日起,由環保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指南》正式實施。據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發布,車內空氣污染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于車內各種配件;二是來自于車內飾件材料,主要有塑料、纖維紡織、皮革、橡膠四大類材料;三是來自于生產中使用的溶劑型油漆、稀釋劑和黏合用的膠水油漆及涂料!吨改稀分忻鞔_規定了車內空氣中有關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8種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的限值,其中,車內苯含量不能超過0.11毫克/立方米,甲醛含量不能超過0.10毫克/立方米,乙醛含量不能超過0.05毫克/立方米。
車主車商均不知新標
以往車主提車后,面對刺鼻難聞的車內空氣,由于沒有衡量尺度,只能忍受,新標準本意是給想維權的消費者提供依據。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是非強制性執行,實施近半個月以來,《指南》卻遭受冷遇,甚至不少人都不知曉車內空氣標準這一說法。
記者日前隨機采訪了幾位到店購車的人,發現大家都沒聽說過《指南》。寶來車主江先生表示,“自己買車一般只關注發動機、外形,新車存在異味我覺得正常呀,即便是奔馳、寶馬,也都有異味,使用一段時間后,會自然消除!
記者對一些4S店銷售顧問和售后人員進行了采訪,只有少數人聽聞此事,但不知具體標準。金圖名總經理何衛武表示,目前大多消費者購車關注集中在發動機、變速器、電子系統、輪胎等配置上,作為汽車從業人員,他也不清楚《指南》的具體標準和檢測規則。他覺得,最好每輛車在出廠之前就做好空氣質量檢測工作,并隨車附帶一個檢測數值表,像工信部推出的每輛車必須有一個油耗標準一樣,這樣才能保證車主利益。
車內空氣污染入兩會提案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兩會上提交了《提升車內空氣質量、防范車內環境污染》的提案。李書福認為,車內空氣污染關系到每位車主的健康,是汽車行業應該關注的大事。而現在人們購車時,往往會忽視車內空氣污染。實際上,車內有毒氣體的超標,對人體的損害遠超于空氣污染及PM2.5超標。目前《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的實施一方面使消費者在車內污染方面的維權有了依據,但“非強制性標準”又限制了它的功用,應加速《指南》由目前的推薦性標準向國家強制性標準轉變。這一點被李書福寫進提案當中,李書福認為,由于中國沒有強制標準,導致了大量外國品牌汽車在中國投放的產品與在歐美投放的產品標準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