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這三大石油巨頭去年收成幾何?記者昨天從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獲悉,去年“三桶油”實現的凈利潤一共達到3327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9.11億元。
看點一: “三桶油”日進斗金
昨天,中國石油企業協會與中國石油大學聯合在京發布《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11-2012)》(以下簡稱《藍皮書》)。記者從出席發布會的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秘書長彭元正處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三大油企的凈利潤之和達到3327億元,相當于每天進賬9.11億元。
三大巨頭中,最賺錢的還是以上游勘探為主要業務的中石油集團。據彭元正介紹,2011年,中石油集團的營業收入達到2.36萬億,同比增長37.1%;凈利潤達到1304億,同比增長5%,相當于日賺3.57億元。以下游銷售為主要業務的中石化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55萬億,在三巨頭中最高,但其1162億元的凈利潤明顯少于中石油集團。三巨頭中的“小弟”中海油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484億元,凈利潤861億元。【微討論:三大石油巨頭賺的錢都去哪了?】
盡管“三桶油”日進斗金,中石油集團更是多年穩坐“亞洲最賺錢公司”寶座,但今年看來,它顯然無緣這一頭銜,因為剛剛公布了年報的建設銀行僅上市公司每天的凈利潤就超過4億元。
看點二: 油價7年打滾兒上漲
《藍皮書》顯示,近7年來,國內油價已經翻了一番多。從調價曲線可以看到,2005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總體保持上漲態勢。其中,汽油價格從2005年的每噸4000元漲至目前的每噸逾萬元;柴油價格由2005年的每噸3900元漲至目前的每噸逾9000元。
彭元正認為,2005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總體上漲態勢,與近年來國際油價攀升的趨勢相合,“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頻繁大幅波動,加上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國內成品油調價頻率愈加頻繁,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聯系愈加緊密。”
《藍皮書》顯示,2009年迄今,國內成品油價格共經歷了17次調整。以汽油價格為例,在12次上調中,汽油價格共上漲了4680元/噸;而在5次下調中,汽油價格共下降了3600元/噸,漲多跌少、漲快跌慢的現象的確存在,這無疑與目前定價機制存在的問題有關,尤其是調價時間滯后,不能及時、靈敏地反映市場變化。
看點三: 需重視石油 被動“出口”
《藍皮書》還提及了一個目前尚未引起重視、缺乏定量研究的石油被動出口問題,即對外貿易中間接出口“隱含石油”問題。
《藍皮書》指出,由于大部分產業對油氣產業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消耗,因此我國非油氣產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時,也相當于間接地進行了石油貿易。由于我國石油消費強度(單位GDP所消費的石油數量)偏高,所以即便在出口1單位產值產品、同樣進口1單位產值產品(即順差為0)的情況下,我國仍相當于在通過產品貿易對外廉價“出口”
石油,何況我國連續多年保持貿易順差。與此同時,我國在國際市場直接購買石油、通過國際合作獲得份額油的成本和代價卻越來越高,這無疑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風險。
此外,為防止油價上升過快,對國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國家會對一些行業實施財政補貼,這些財政補貼也補貼了“中國制造”,相當于間接補貼了大量進口“中國制造”的國家和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如果我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增長方式不進行實質轉變,這種現象就會持續存在。
近年來歷次油價調整
2012年3月20日 汽油柴油每噸均上調600元
2012年2月08日 汽油柴油每噸均上調300元
2011年10月09日 汽油柴油每噸均下調300元
2011年04月07日 汽油每噸提500元 柴油每噸提400元
2011年02月19日 汽柴油銷售價每噸提高350元
2010年12月22日 汽油、柴油每噸分別上調310元和300元
2010年10月26日 汽油、柴油每噸分別上調230元和220元
2010年6月1日 汽油、柴油每噸分別下調230元和220元
2010年4月14日 成品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20元
2009年11月9日 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480元
2009年9月30日 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下調190元
2009年9月2日 成品油價每噸上調300元
2009年7月29日 成品油價每噸下調200元
2009年6月30日 成品油價每噸上調600元
2009年6月1日 汽、柴油價格均上調400元/噸
2009年3月25日 汽油價格每噸上漲290元;柴油價格每噸上漲180元;
2009年1月15日 汽油價格每噸降低140元;柴油價格每噸降低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