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與PTA作為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兩大期貨品種,前者是農產品(000061),也是紡織行業的重要原料,后者則是石化行業的產品,同時也是紡織行業的原料。從產業鏈組成來看,兩者價格走勢既受到不同的上游行業影響,同時也受到共同的下游紡織行業影響。
PTA產業鏈分析
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機原料,廣泛應用于化學纖維、輕工、電子、建筑等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產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稱PET),PET分為聚酯切片、聚酯薄膜、聚酯瓶片,生產1噸PET需要0.85–0.86噸的PTA和0.33–0.34噸的MEG(乙二醇)。PTA下游延伸產品主要是聚酯纖維,國內市場75%的PTA用于生產聚酯纖維,20%用于生產瓶級聚酯,主要應用于各種飲料尤其是碳酸飲料的包裝,約5%用于生產膜級聚酯,主要應用于包裝材料、膠片和磁帶。
聚酯纖維俗稱滌綸,在化纖中屬于合成纖維。合成纖維產量占我國化纖總量的90%以上,而滌綸纖維占合成纖維的85%左右。滌綸分為滌綸長絲和滌綸短纖,長絲大約占滌綸產量的62%,短纖約占38%。長絲多為紡織企業使用,主要用來制布,短纖一般與棉花混紡。中國聚酯產能主要集中在蘇、浙兩省,浙江以生產長絲為主,短纖生產則主要集中在江蘇。
根據棉花和短纖的不同特性,廠商可選擇不同配比生產不同的滌棉,棉花與短纖的替代關系由此產生。
滌綸對棉花的替代
紗線生產中,以棉花、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使用為主。紡織企業將棉花紡成棉紗,再由織造企業做成純棉布,或者將棉花、滌短和粘短紡成混紡紗后,再與滌綸長絲和粘膠長絲一起由織造企業織成混紡布。滌綸與棉花是重要的紡織原料,國內紡織原料中,棉花與化纖約占總量的90%,而化纖中滌綸約占80%。棉花一般占紡織原料的 60%,滌綸占 30%–35%,理論上,二者用量因價格變化而產生替代。
由于棉價的大漲大跌和相對高位運行,滌綸近幾年的使用比例增長迅速,對棉花的替代作用最為顯著。滌綸對棉花的替代不光根據訂單的需求,更重要的則是價差的變化。
圖1 粘短和滌短價格 (單位:元/噸)
棉花、滌短的價格變化直接影響差價和比價的變化,進而影響棉花或滌綸短纖的需求量,最終導致棉花與滌綸短纖價格重新回到相對合理的差價或比價范圍。觀察2010年以來價差的變化,特別是2010/2011年棉花價格大漲大跌的行情中價差的變動,我們可以發現,從2010年至今,價差也經歷了大漲大跌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