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需求 促航油套保重啟
原油價格重心整體呈現抬高趨向,航油價格也在上漲,從而導致航企成本的上升。目前,國航、東航、南航航油成本都已超過總成本40%。 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健全,也逼迫航企被動接受高油價。
據介紹,2011年8月份起,航空煤油出廠價格逐步實行市場定價,每月調整一次。過渡期間航空煤油(標準品)出廠價格暫按照不超過新加坡市場進口到岸完稅價的原則,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初期,航空煤油進口到岸完稅價暫由國家發改委公布。
首創期貨分析師練異洞對記者表示,對于這種定價機制,航空公司并沒有多大可操作空間,雖然燃油附加費可以抵消一部分虧損,但與想要消化的成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格林期貨分析師劉波同樣認為,2012年以來,國際航空煤油價格持續高位震蕩,美國航空煤油現貨價格最高達3.3美元/加侖(美灣FOB價格),尤其在1月份,出現快速上漲,這對于航空公司經營成本造成很大影響。增加的燃油附加稅也難以抵消運營成本的增加。
而這樣的情勢,令越來越多的國內航企認識到,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實現企業的穩定經營。
冠通期貨分析師毛瑋煒也表示,目前國內金融市場改革加速發展,原油期貨的推出被提到監管部門的日程上來,國內企業參與燃油套保的成熟度已有所提高;而航空公司又必須提高經營效率,規避油價波動風險,因此這一客觀需求促使其重啟燃油套保。
據了解,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在近期召開的國際證監會組織年會上表示,證監會正在與央行、財政部、商務部等部委密切配合,抓緊推進原油期貨的各項準備工作。目前,該創新產品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準油、離岸交易、保稅區交割等規則框架已建立。
期貨業人士表示,原油期貨一旦上市,這個便利的交易平臺可將航空公司參與套期保值的風險降至最低。
結構性期權不一定能 實現套保意愿
據了解,國內航空公司在國際上做原油套保一般會根據自身的經營需求、套保計劃而定。一般的原油套保頭寸涉及到公司機密,其主要的渠道有新加坡市場、ICE、NYMEX期貨期權市場,此外還有參與場外市場(OTC),與對手方如高盛等境外投行簽訂的協議等。不過,航空公司購買的產品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套期保值,只是一種類似期權的衍生產品,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套保意愿。
練異洞表示,國內航企過去往往選擇間接參與期貨或期權市場的方法。比如國航、東航都以高盛為對手進行所謂結構性期權交易,這種交易類似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屬于期權范疇,但和完全意義上的期權有所區別,因為雙方在交易區要簽訂相關的協議,各項條款雙方商定,而非標準化的期權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