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工在割橡膠。(南海網通訊員蒙鐘德攝)
4月的海南,遍布島上的橡膠林已經濃蔭蔽日,林子里到處都能見到忙碌的身影:凌晨的割膠工人,白天的養護工人,還有忙著橡膠園辦公樓兩地跑的基地管理人員……海南天然橡膠長達8個月的收獲季節從這個月開始。
“你看,我先在每個密封箱上打一個一次性的密封條,再取兩份膠水小樣,一份用于測含,一份用于備查。把測含的一份從這個小口塞進密封箱,它就取不出來了,這樣就能防止測干含的工作人員打開箱子動手腳。”日前,記者走訪海膠集團陽江分公司時,副總經理劉玉奎向記者示范他們的標準化管理“秘器”——干含密封箱的使用原理。這是該分公司實行標準化管理后較典型的一項管理做法。
海南天然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明泉告訴南海網記者,近年來,海南橡膠一方面積極實行外延式發展,積極走出去,進行資源布局的區域多元化,以貿易為先導,同時重點加強內涵式發展,鞏固基礎。特別是在種苗和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上,苦下功夫。“目前海南橡膠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種植上,所以強化基地建設非常重要。”李明泉說。
天然橡膠膠水。(南海網通訊員蒙鐘德攝)
記者從烏石、陽江、八一、龍江和邦溪等5家橡膠基地分公司了解到,目前海膠已經在割膠技術管理、標準化管理、冬春管理、干膠生產競賽和信息化手段管理幾大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有效的管理經驗。
以烏石分公司的割膠技術精細化管理為例,2009年公司合并重組后采取了統一制度、細化管理的做法,變粗放為集中,特別是割膠技術的管理更加精細化。如對膠工實行“統一上崗時間、統一割膠樹位、統一收膠時間”的三統一管理措施,既能夠及時掌握膠工的上崗和磨刀情況,又能夠有效地杜絕膠工漏崗和偷割的問題,被視為烏石分公司在割膠精細化管理方面的一項創新舉措。
陽江分公司則將工作重點落在干膠收購標準化管理模式中,并總結出一套16字思路:源頭卡住、層層買斷、層層監管、盈虧自負。其中源頭卡住這一塊,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干含密封箱防作弊外,公司還特別對全部十臺干含機進行實時監管。職工當天測含數即為與膠工結算的依據,如發現壓低職工干含行為將嚴肅處理,對收購實體負責人、測含員等相關責任人除經濟處罰外,一次警告,兩次免職。
而作為海膠家族中的大成員,八一分公司則在冬春管理上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殲滅戰術”,所有膠園除風害損毀的及強割的,必須全面進行一次管理。尤其是針對膠園近年來推行“長期承包”模式這一特點,八一分公司建立了冬春管理“保證金”制度。凡按時完成冬春管理作業的,膠工所繳納的保證金將在驗收合格后返還;管理任務不完成、驗收不合格的則責令其返工,仍不合格或拒不返工的則以扣除保證金”的方式予以經濟處罰。“預計到明年1月底,我們就可實現原定的一年完成開割膠園的三分之一、3年一輪回的冬春管目標。”八一分公司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膠水測干含。(南海網通訊員蒙鐘德攝)
作為生產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職工積極性是海膠各基地分公司的共識。在這一點上,如果說獎罰機制是最直接的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方法,那么競賽更利于實現技能和效益的雙贏。海膠龍江分公司從2011年7月開始,就以落實海膠下達的干膠生產目標為中心內容,以賽產量、賽技術、賽規程、賽林管、賽堵漏、賽安全等管理內容為核心,著力開展“爭先創優、建功立業”為主題的勞動活動,并拿出150萬元作為競賽獎勵,充分調動了廣大員工抓好干膠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信息化是解決生產管理效率低下最有效的辦法。記者走訪的海膠邦溪分公司正是在過去3年左右的時間中,積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這其中包括了采膠與管理信息控制系統和橡膠資產評價信息系統。兩種系統中,前者重點監控“人”在做什么,產出的結果如何,與人的生產作業是否實現對接,解決“人盯人”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后者重點監控“樹”的情況,與實際產能是否匹配,解決對資產保全的評價與監控管理問題。將企業的生產過程數字化,通過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企業經營管理者分析、了解和掌握,便于管理者作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提高管理效率,從而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眼下,海南橡膠的發展趨勢已是有目共睹。4月28日,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11年年報,2011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5.28億元,比上年度增長66.44%,橡膠銷售更是創下歷史新高。而在剛剛結束的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羅保銘在工作報告中也明確表示:支持海膠集團做成亞洲最大的天然橡膠企業。
而對海膠來說,呵護好海南橡膠的每一片膠園,無疑就守住了海南橡膠最核心的競爭力。“海南農墾多年來形成的好的東西有很多,海南橡膠的職責之一,就是傳承這些優良傳統。比如艱苦奮斗的精神,比如管養割的先進技術,比如對地方群眾的幫扶和帶動,比如勞動競賽的做法等,我們都在積極發揚和推進。”海膠總裁李明泉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