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進口"攻堅正酣
站在頂層設計高度,審視石油領域改革,錢其連指出,以成品油定價機制為主戰場,并不能最終破冰國內高油價。惟有打破現行石油壟斷體制,盡快放開成品油進口權,這將對現在與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形成強大助力。
業界不會忘記,兩個多月前,國家發改委對成品油價格啟動年內第二次上調后,不到半個多月時間,北京、河北、上海、廣州、浙江等地出現降價潮,部分加油站汽柴油銷售甚至低于了調價前。
此番市場逆轉,并不具備競爭實力的民營企業成為了先鋒主力軍。而在"鲇魚效應"下,國內兩大石油巨頭以及合資企業也后來居上。媒體評論,民營企業的一個"無奈之舉",觸發了近來不多見的價格戰,讓"破八"的高油價暫失咄咄逼人的面孔。
事實是,那次成品油價格上漲后,市場需求量出現下降,加油站銷售額降低。作為勢單力薄的廣大民營石油企業,為了吸引顧客,增加流量,維持正常運轉,惟有在利潤空間和銷售量之間尋求平衡點。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人大、政協兩會前后,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和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向國務院領導及國家有關部門呈送"構建成品油市場競爭體系、賦予民企成品油進口權"相關報告。
從一定意義上說,壟斷助推了國內市場油價高居不下。記者手中有一組數據:5月24日至31日,在新加坡成品油市場上,92#汽油平均價格為114.246美元/桶,折合人民幣約6125元/噸。加上運費、稅費等支出,每噸增約700元,運到國內口岸滿打滿算不足7000元/噸,而同期國內93#汽油在9550元/噸左右。
來自最新的消息,此前兩個石油商會提交的報告,國務院最高領導已經親自作出批示,責成發改委、商務部等進行會商。對"適度放開成品油進口權"這樣一個折中方案,發改委8個參與討論的司局中,有半數以上持反對態度。
有媒體評論指出,以各種借口死死維護壟斷集團利益,讓全體民眾背負不應有的高油價,讓整個中國經濟背負不應有的高油價,再次詮釋當前中國改革的艱巨性、重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