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絲織造產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已于日前在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理事會上發布實施,為了讓行業和企業能夠更好地貫徹執行《指導意見》的精神實質,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徐文英對《指導意見》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產量和出口量都實現了較快的增長。經過前期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來我國長絲織造產業進入了調整鞏固期,增速有所放緩,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大背景下,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的發展同樣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如何更好地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如何將這一次的危機變成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以及增強行業競爭力的發展機遇。化危為機,需要行業一起來共同研究,共同探討。
在這種形勢下,認真研究分析長絲織造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好長絲織造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對于引導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順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促進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的科技進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指導意見》是未來五年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各級有關政府部門和產業集群制定產業政策和相關企業轉型升級、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
行業取得巨大成就
記者: 此次《指導意見》編制的依據以及過程是怎樣的?
徐文英: 依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建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的意見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總體發展要求,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籌備組前期組織了長絲織造行業調研、參考了相關的文獻和統計信息,借鑒了兄弟協會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比較,組織編寫并趕在2011年8月協會成立大會前形成了《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并在會上發給了各會員單位征求意見,會后根據收集的建議,后續做了些相應的修改,補充了長絲織造產業發展項目。
在2011年11月召開的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會上,專門就這個《指導意見》進行了討論,聽取了與會專家的意見,并請悅達家紡和蘇州大學對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了匯總,尤其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發展性項目進行了重點整理,在基本成型后,為了慎重起見,我們進一步請東華大學、蘇州大學以及浙江理工大學對《指導意見》進行了修改、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發布的《長絲織造產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
記者: “十五”、“十一五”時期,我國長絲織造行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徐文英: 從量的方面來說,近10年來,我國長絲織造行業是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產量從2000年的40億米上升到了2010年的近300億米,年均增速在20%以上。出口從2000年的15.77億米上升到2010年的76.96億米,年均遞增17%以上,化纖長絲面料產業是僅次于短纖維紗線機織物的第二大機制面料產業。
除了量的變化之外,長絲產業的成就還體現在品種的同步增加,新產品層出不窮,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產品結構日趨合理,同時技術裝備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逐漸形成了以江蘇、浙江、福建等為主要生產地區的長絲織造產業集聚地區,產業集群的優勢相當明顯。
記者: 《指導意見》中的一些數據為什么使用的是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而不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徐文英: 其實在2005年以前,國家統計局統計中有絲織物這個統計指標,除了化纖長絲織物外還包括了真絲織物。但是真絲織物的總量不多,每年也就是8億~ 9億米左右,變化也不大,在扣除這部分數量外基本可以反映化纖絲織物的產量。由于沒有一個行業組織來負責研究、管理化纖長絲織造產業,所以從2006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取消了絲織物這個統計指標,直到2011年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成立,在協會的積極努力下,在中紡聯統計中心積極支持下,化纖長絲織物統計指標今年正式列入國家統計口徑當中,行業代碼為175。今年已經有了該行業的經濟運行指標,生產量數據還在努力爭取列入其中。因此,《指導意見》中2008至2010年的數據用的是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雖然數據來源不同,但基本可以反映行業發展趨勢。
無論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還是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都指的是規模以上的企業。由于在長絲織造行業中存在很多家庭作坊式的企業,這些企業因為規模較小而沒有進入到統計系統,但是實際加起來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根據我們前期調研的幾個產業集群情況來看,這個數據基本占我們總量的近1/3。因此,我們測算的2010年的總量是300億米左右。實際上,各地上報的產量已經超過了300億米。
此外,在產量表中我們還列出了化纖的產量。對化纖的數量我們也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以2010年的3100多萬噸計算,約1100萬噸短纖維(含填充物以及無紡布)用于棉紡。其余的2000萬噸都是長絲,主要用于針織和機織造,我們長絲織造產業所使用的化纖長絲大概是1000萬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