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多方獲悉,中石油和中石化旗下一批新建或擴建的煉油項目將于近期相繼投產。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我國煉油產能將有過剩的風險,煉油企業將不得不尋找更多的國外市場來消化產能。
煉油產能“大躍進”
近期最先投產的是隸屬于中石油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擴能改造工程,該項目于日前實現試運行,將于10月底正式投產,建成后將新增500萬噸/年煉油能力,每年可生產166萬噸汽油、225萬噸柴油、20萬噸航煤和15萬噸聚丙烯等石油石化產品。
呼和浩特石化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原名呼和浩特煉油廠,曾隸屬于華北石油管理局、華北油田公司,此前煉油能力為150萬噸/年。
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李莉對本報分析,呼和浩特石化擴產后將成為內陸地區規模較大的煉廠,其產品主要向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北部等地區供應,由于內陸地區交通能力有限,其目標市場將主要集中在其周邊地區。
除了呼和浩特石化之外,中石油位于四川成都的彭州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將于今年年底投產。該項目由80萬噸/年乙烯、1000萬噸/年煉油組成,位于中石油四川石化基地內。
“中石油彭州煉化項目投產后將改變西南成品油市場依賴外運的現狀,也是中石油填補西南地區空白的戰略布局。”李莉表示。
與此同時,中石化也沒閑著。記者昨天從中石化了解到,茂名石化千萬噸常減壓裝置加熱爐目前已經安裝完畢,計劃于10月15日交付,整個擴建工程預計將于今年12月開始試運行。
茂名石化煉油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后,其煉油一次加工能力將超過2000萬噸,重回國內煉油行業領頭羊位置。
過剩風險較大
與積極擴產形成對比的是,石化雙雄的煉油業務今年以來都遭遇了嚴重虧損。其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石油煉油業務經營虧損233.08億元,中石化的虧損也達到185億元。
盡管面臨巨虧,但今年還并不是國內煉油項目新增產能投產的高峰。“根據目前的情況看,2014年將是國內煉油項目投產的高峰。”李莉說,今年我國新增煉油能力3000萬噸左右,使煉油產能達到5.3億噸左右。到“十二五”末,煉油產能還將進一步增加。屆時,國內企業較好的選擇則是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將國內產能消化到國外。
但是,世界各國的煉油產能都已經出現過剩的狀況。尚普咨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歐盟煉油廠的負荷率降至80%,北美的負荷率也僅為82.9%。亞太地區的煉油負荷率為全球最高,但也僅為85%。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報告則指出,2016年,全球過剩煉油能力或達到約600萬桶/天。
負荷率的降低導致單位生產成本走高,從而導致利潤降低。但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作為企業,為了占領更多的市場,擴張產能是其必然趨勢”。李莉說,到2014年,當煉油項目達到投產高峰、產能完全釋放后,國內煉油能力將出現富余,成品油市場可能會出現過剩。
尚普咨詢能源行業分析師認為,當前亞太地區的煉油加工能力約占到全球煉油產能的1/3,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成品油消費地區。但由于全球煉油能力過剩、開工率較低,正在或即將建設的煉油項目給行業發展造成了供大于需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