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特保”也沒能讓美國就業與企業得到好處。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顯示,從就業方面看,首先看行業就業崗位數量,美國輪胎制造商本土雇傭勞工的數量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是51600人和51700人,而2009年的就業人數則為55000人。因此,實施特保之后,其就業人數并未增加,反而減少。
另外,從乘用車/輕卡輪胎的進口情況看,特保案出臺后,中國大陸出口輪胎在2010年、2011年出現了23.6%、29.6%的下滑,而同期美國進口量持續增長,其2011年從加拿大、日本的進口量增長了30%、44%,從韓國、印尼、泰國、墨西哥的進口增長均超過100%,從中國臺灣的進口量增幅甚至達到了285%,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輪胎價格平均高于中國大陸約25美元/條,所以特保案三年期間,美國消費者沒有受益,真正的受益方是亞洲國家和墨西哥的出口商。
歐洲考驗將到來
業內分析師認為,特保案到期后,出口美國輪胎利潤可以上升至少5%-10%,美國市場訂單也會因此而大大增加,預計在2013年它對美國的輪胎出口量會恢復到2008年的70%。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楊楠也認為,重拾價格優勢將幫助中國輪胎產品拿回一部分失去的市場份額。
不過,楊楠強調,臨近美國大選,在大選年出于黨派政治利益考量,與中國的關系問題經常被推到風口浪尖,兩黨候選人通常為了迎合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實力、對選情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工會組織等,挑選存有爭議的產業向中國開炮。這種現象在今年的選舉年中應該也不會避免。
就在9月17日,奧巴馬政府已就中國對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出口商的補貼政策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爭議解決磋商請求。
“政府將指控中國對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行出口補貼,中國的補貼措施直接影響了美國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及中西部地區的工作機會,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奧巴馬稱。
此外,另一個麻煩是,11月1日,作為中國輪胎出口第二大市場歐洲將正式實施標簽法。即要求在歐盟銷售輪胎必須加貼標簽,標示出燃油效率、潮濕路面抓地力和道路噪聲的等級,業內也稱其為“綠色標簽”。據了解,中國生產的一半輪胎都無法滿足“綠色標簽”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