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針對中國的輪胎特保措施,將于今年9月26日到期。再次面對美國這一大出口市場,中國眾多的輪胎企業已經開始躍躍欲試。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2009年“輪胎特保案”的影響,但依然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撼動美國作為中國輪胎出口第一市場的地位。2011年全年和2012年截止到5月底的數據均表明,無論是卡客車胎還是轎車胎,美國均為中國輪胎出口的第一大國。
就中國轎車胎的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全年共出口轎車輪胎142萬噸,比上年增長6.8%。而受特保案影響,出口美國的數量繼續下降了17.7%(2010年全年下降了19%),全年出口量共計29.04萬噸。2012年1~5月份,出口總量同比增長了10%,出口美國的數量終于停止下滑,同比增長了12.3%。
據有關人士分析,這一方面說明美國的經濟在復蘇,另一方面說明輪胎特保案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
在卡客車胎方面,2011年全年,中國共出口206萬噸,比上年增長12%,出口美國的數量為37.83萬噸,比上年增長12.8%。2012年1~5月份,卡客車輪胎出口同比增長了20.4%,出口美國的數量為16.9萬噸。
今年9月份,輪胎特保案即將到期,這對于中國輪胎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對此,多家輪胎企業的負責人均表示,預計下半年的總出口量和凈利潤會有所提升。
然而,也有人士提醒,中國輪胎企業必須建立“危機意識”,如不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轉“薄利多銷”為“質量優異,物有所值”,難免會再遇類似窘境。
特保案后風波還未徹底平息,哥倫比亞反傾銷調查又起。據悉,今年6月22日,哥倫比亞對中國輪胎啟動了反傾銷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中國出口哥倫比亞輪胎共計3萬噸,2012年前五個月,中國共向其出口輪胎1.668萬噸。
盡管相較美國這一大市場,哥倫比亞市場顯得“微不足道”,但這個政策也會對一些輪胎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人士認為,在主動避免反傾銷的“法門”上,中國企業還存在欠缺。
據了解,中國輪胎行業目前已經累計受到包括印度、阿根廷、埃及、巴西、土耳其在內的十余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而從未來看,中國作為新興貿易大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交往日益擴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發生貿易摩擦和糾紛的機會難免越來越多。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受到反傾銷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勞動力相對“廉價”,許多工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干著繁重的活兒,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成本要低。這導致在出口國的眼中看起來,是損害了其本土工業的權益。從目前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價格,是避免反傾銷的比較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