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起,我國開始推行“限塑令”,禁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據悉,武漢商家塑料袋用量下降至七成。
如今,“限塑令”快迎來五周歲生日。國家發改委表示,“限塑令”推廣5年來,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累計減少670億個塑料袋,相當于節約石油600萬噸,可供280萬輛汽車行駛一年。5年來,武漢的“限塑令”實施情況怎么樣?昨日,記者在武漢三鎮進行了探訪。
超市塑料袋用量降了2/3
超市是塑料袋的使用大戶,也是“限塑令”實施以來效果最明顯的地方。
武漢市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漢武說,“限塑令”以前,武漢超市每年消耗購物袋約6—7億個,現在一年約3億個,扣除購物人次的自然增幅,超市塑料袋用量至少降低2/3以上,相當于減少了7成。
武漢的情況與全國數據基本吻合。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限塑令”實施五年來,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使用量累計減少670億個,累計減少塑料消耗100萬噸。
保鮮袋成了替代品,用量大增
不過,“限塑令”限的是塑料購物袋,大型商超里,生鮮區、散裝食品區使用的保鮮袋并不在限制之列,這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保鮮袋濫用,成為塑料袋的替代品。
昨天下午,記者在家樂福洪山廣場店的生鮮區看到,一位大媽只買了五六個蘋果,卻扯了三個保鮮袋,一個裝蘋果,另外兩個裝進了毛巾、牙刷等日用品,這樣結賬時就不必買塑料袋了。
家樂福超市統計,“限塑令”實施五年來,保鮮袋的使用量比以前多出了三成。以前,生鮮袋隨處可取,現在則統一安放到稱重臺旁邊,由稱重員提供給顧客,但顧客說要幾個還是要給夠,也無法監督顧客是否拿去裝其他商品。
除了超市,越來越多的商戶也在跟進限塑令。在街邊的連鎖零食店、面包房及藥店等,塑料袋需要付費才能使用成為共識。
在解放大道航空路附近的一家仟吉西餅店內,店員將記者購買的幾樣甜點包好后問:“請問您需要手提塑料購物袋嗎?我們有1毛的和2毛的兩種袋子。”
記者發現,還有部分商家向顧客提供不收費的環保型購物袋。在中南路羅莎蛋糕房,如果需要打包,店員就會拿出一個紙質購物袋。“紙質購物袋是環保型的,不需要收費。”店員說。
農貿市場依舊是“重災區”
昨日上午,家住丁字橋的吳婆婆去買菜。在武昌區文安街向陽綜合市場內一菜攤前,攤主熟練地稱好青菜,打算裝進塑料袋時,吳婆婆打開了自己帶去的布袋。
雖然有部分市民像吳婆婆這樣自備購物袋,但記者發現,農貿市場仍然是使用塑料袋的“重災區”。記者在向陽綜合市場和徐東團結生鮮市場都看到,大部分買菜的市民手里都提著4、5個塑料袋。
“整個市場都在用免費的塑料袋,如果我們收費了誰還來買我們的菜?”團結生鮮市場的攤主劉女士覺得很無奈。“有的顧客買幾根蔥也要一個袋子。一沓塑料袋也就2塊錢,有120個左右,算下來一個還不到2分錢,為這點小錢失去顧客不值得。”劉女士說。
武漢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說,2008年“限塑令”剛實施時,他們曾組織人力物力,到武漢市各個農貿市場進行監督查處,但是最近兩年來,卻幾乎沒有處理過類似的投訴案例,畢竟買菜不給袋子不方便也不現實,而且相關管理規定中的懲罰措施也未細化,不好操作。
專家建言源頭治理才是“限塑”根本其實,無論是按照“限塑令”的要求生產的合格塑料袋,抑或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不合格超薄塑料袋,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都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合格的塑料袋可以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那么,為什么超薄塑料袋屢禁不止,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博士馮威稱:“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經濟杠桿的掣肘,其二就是民眾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目前,市場上一個中號超薄塑料袋僅8分錢,而一個小號合格塑料袋則需要3角錢,巨大的利潤差價直接導致超薄塑料袋成了農貿市場的寵兒。馮威稱,其實對塑料袋生產企業這個市場鏈條的第一環節進行嚴格監管才是限塑的根本,也是相較于其它市場環節來說,最容易管理的一步。
“沒有生產,就沒有銷售。”馮威指出,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塑料袋生產技術的研發,并加大對一些塑料袋生產企業的鼓勵和支持,并對其出廠之前的產品進行嚴格監管,使超薄的不合格塑料袋沒有生產來源。
另外,民眾的環保意識也是治理白色污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