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益德環保科技公司董事長王惠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讀其《關于加強塑料農用地膜污染防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國家推廣全生物降解農地膜以代替塑料農膜。
在農作物春播前和秋收后,中國農村往往會上演一幅壯觀的景象:全家老小彎著腰下田挑揀殘留在泥土中的塑料地膜。
由于具有保溫保濕功能,覆蓋在農作物上的透明塑料地膜可以增產增收,但它卻帶來了泛濫成災的白色污染。
3月7日,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益德環保科技公司董事長王惠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讀其《關于加強塑料農用地膜污染防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國家推廣全生物降解農地膜以代替塑料農膜。
據《中國農業統計資料》測算,2010年,全國農業塑料地膜年銷售量118.4萬噸,覆蓋面積3.5億畝,預計至2015年,塑料農用地膜需求量將增加到130萬噸,覆蓋面積可達4億畝左右。
但隨著使用量的攀升,本可以使農作物增產的農膜卻開始導致減產。
新疆農墾科學院的區域對比試驗表明,當土地平均殘膜量為77.9kg·公頃、167.6kg·公頃、279.0kg·公頃和372.2kg·公頃時,棉花減產率分別為3.82%、7.45%、11.71%和18.92%。新疆農墾科學院給出的結論是,棉花減產的主要因素是殘留農膜,隨著地膜殘留量的增加,棉花減產的幅度有加劇的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副所長任天志說:“新疆農田‘白色污染’問題比較突出,亟待解決。”
實際上,農民也深知塑料農膜的危害,但即使全家老小齊上陣撿農膜,甚至使用專業的摟膜耙、軋膜輥,也僅能收集土地表面的殘膜,并且至多可以收集30%左右。
在看到新疆因農膜過量殘留導致2000萬畝土地再也無法種植的情況后,王惠群建議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塑料農膜。
《建議》國家支持鼓勵科研部門、企業研究開發無污染的全生物降解新材料,利用天然產物和農產品[2.80%資金研報]為原料,生產全生物降解農地薄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為原料生產全生物降解的農用薄膜。
“根治塑料農地殘膜污染的有效途徑是原料選擇,用木薯或其他類似農作物提取的淀粉制作農膜,可以在使用后12個月內100%降解成為有機肥料。”王惠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種農膜生產技術已具備產業化條件。建議國家發改、農業等部門研究制定推廣計劃和支持措施,全面推廣。”
據悉,全生物降級農膜技術早在2007年即已研發問世,如廣東益德環保公司生產的全淀粉農膜、一次性餐具、嬰童用品等。然而,全生物降解農膜的推廣使用,仍存在政策及市場阻礙。
“目前沒有一個政策支持這種環保產品,”王惠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十二五’規劃中提及的新興產業包括新材料,但根本沒有落地政策。”
王惠群認為,國家的產業政策顯然沒有跟上產業創新的步伐。“全淀粉以及全生物可降解產品目前尚無國家標準,而是仍然延續塑料產品的相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