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塑化劑”風波一直未曾停息,近日,廣州市質監部門曝光一批問題產品,其中廣東裕豐牌花生油被檢出塑化劑,達到國家標準的326倍。目前我國在食用油中塑化劑成分檢測領域仍存在空白。食用油的產品國標中沒有關于塑化劑成分殘留標準的檢測項目。
檢測標準仍為空白
目前,絕大多數生產廠商均不做塑化劑成分檢測。標準僅在市場抽檢時所采用,但在生產環節卻沒有類似的標準控制。同時,目前在產品標準和國家衛生標準、食品安全標準不配套,標準之間存在一大片空白地帶。
此外,國內每年的塑化劑產量大約是120萬噸,但這些塑化劑的具體流向,幾乎沒人能說清。據一位塑化劑代理商透露,通用型塑化劑的價格每噸在1萬到1.5萬不等,專門用來做食品包裝的塑化劑價格要2萬左右,有一些做食品包裝的廠商也會買通用型塑化劑。“由于國內沒有分級標準,所以究竟客戶最終用在了什么地方,無法追查。
“這主要是因為有一個遷移現象。”前述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專家介紹說,“塑料包裝在食品包裝中占很大比例,從各種方面來說,這都是必要的、不可替代的。現在實際存在的問題是,比如水果蔬菜、瓜子、花生之類,采用塑料包裝,幾乎不用考慮塑化劑問題,但油和塑料之間是最容易發生遷移的,特別是在受熱、光照等環境因素變化的情況下。所以,其實根本就不應該用塑料桶來裝食用油。”
但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塑料便于運輸,玻璃易碎且不節能,金屬也是,而且二者的成本要比塑料高出一倍,國內消費者是價格敏感型,從經濟因素上看,塑料包裝要被替代,基本是無法實現的。”
中國為全球塑化劑使用量最大國家
塑化劑,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一種不可或缺之物。公開資料顯示,全球塑化劑的使用量每年超過了800萬噸。中國是全球塑化劑生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塑料種類繁多,常用的有140多種,并非每一種都要使用塑化劑。塑化劑則有上百種,也并非每一種都會損害人體健康。至今所發生的一系列塑化劑影響食品安全的事件,實際上指的都是塑化劑中的一類——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更深入一些,公眾目光所圍繞的主角,其實是DEHP(中文名: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它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中的一種。
塑化劑被稱為“環境荷爾蒙”,長期食用可能引起兒童性早熟,生殖系統異常等危險。但厲曙光教授也指出,從目前來看,塑料包裝中遷移出來的塑化劑的量非常少,由于人體有代謝功能,可在24至48小時內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這樣微小的量還不足以帶來危害。
專家建議,正常情況下,消費者不用恐慌,盡量購買知名品牌的食用油。如果是正規廠商按正常標準生產的塑料桶,里面的塑化劑含量應該是微量的。如消費者對塑料桶存有顧慮,建議買回食用油后自行倒入玻璃瓶或陶瓷瓶里換裝,以求減低塑化劑滲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