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化學纖維是源于可再生生物質、通過工業技術路線規;筒町惢a的纖維,被譽為工業時代對天然纖維的延續。最早實現工業化的生物基化學纖維當屬20世紀初以再生纖維素為原料、經濕法紡絲制得的“粘膠纖維”,其面世不僅緩解了當時的棉花短缺問題,且擁有許多優于純棉的品質。100多年來,粘膠纖維不斷升級換代,演化出Modal(莫代爾)、Tencel(天絲)、Lyocell(萊賽爾)、Cupro(銅氨)等差異化品種,至今仍長盛不衰。近年來,隨著聚乳酸等生物基高分子的蓬勃發展,新一代生物基化學纖維的研發方興未艾。
寧波材料所立足地方產業優勢,積極布局生物基材料及纖維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了聚乳酸及其改性纖維制備與應用的系列突破。為改善聚乳酸的強度和高溫尺寸穩定性,通過采用液相恒溫。↙IB)技術和調控立構復合晶的形成和演變,制備出包含納米尺度立構復合晶微纖的聚乳酸復合纖維(該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3項、其中國際PCT專利1項),并初步闡明了立構復合晶納米微纖的形成和結構演變機制(Macromol.Chem.Phys. 2015, 216:1120)。
受改性塑料領域廣泛應用的“合金化”技術啟發,寧波材料所研究人員將聚乳酸與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反應性共混,再經熔融紡絲制得品質優異的新型生物基化學纖維——禾素TM(該技術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禾素TM纖維不僅具有從原料、生產到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綠色環保優勢,而且在風格與手感等方面與真絲、銅氨等高檔纖維品種相媲美,因而獲得國內外多個紡織與制衣專業機構和企業的高度評價,被列入《中國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科技與產業發展(30年)路線圖》(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經過5年的“研產”合作攻關,寧波材料所于近期協助企業實現了禾素TM纖維的產業化,并從高分子聚集態結構角度建立了其優越特性的理論基礎(Polymer 2015, 68:183)。
最近,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生物基材料位列重點布局和研制的新材料之一。生物基化學纖維以其可持續和綠色環保優勢,被公認為全球化纖與紡織發展的潮流和新的增長點,市場前景無限。這將為寧波材料所的生物基材料及纖維研發注入更強勁的動力,并為寧波乃至江浙地區的傳統優勢化纖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 武漢大學陳朝吉、高恩來/林科院林化所劉鶴 AFM:二氧化碳衍生多功能生物基非異氰酸酯聚氨酯助力紙張轉化為紙塑 2025-06-30
- 中北大學王智教授團隊 Polym. Chem.:含二腙基動態鍵的生物基可降解聚苯并噁嗪的制備及性能 2025-06-19
- 東華大學成艷華/張新海 AFM:吸濕性生物基氣凝膠實現高效協同的大氣集水和被動冷卻 2025-03-24
- 北化楊衛民/李好義團隊《Compos. Part A》:電紡紗線綠色高效短流程制備技術取得新進展 2025-05-15
- 青科大烏皓/段詠欣/張建明Macromolecul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纖維素納米晶在聚乳酸對映體共混物中選擇性成核機制研究 2025-03-05
- 寧波材料所汪龍/川大楊偉 Macromolecules:具有可控泡孔尺寸的超韌聚乳酸共混物泡沫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