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烏皓/段詠欣/張建明Macromolecul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纖維素納米晶在聚乳酸對映體共混物中選擇性成核機制研究
2025-03-05 來源:高分子科技
將左旋聚乳酸(PLLA)與其對映異構體右旋聚乳酸(PDLA)共混可得到PLA的立構復合晶(SCs),相比于均質晶體(HCs),SC晶具有更高的模量、更強的耐溶劑性和抗熱變形性,甚至能與工程塑料相媲美。然而,在降溫、退火等常見的結晶過程中,HC晶和SC晶互為競爭,前者常占主導。盡管加入有機小分子成核劑、無機填料等能夠有效地誘導SC晶的形成,但可能對PLA的可降解特性造成負面影響。如何在保持PLA可降解的前提下,得到具有高SC晶含量的PLA基復合材料仍是一個挑戰。
圖2. PLLA/PDLA共混物(a, a’)和PLLA/PDLA/CNCs-PMMA復合材料(b, b’)等溫結晶后的斷面形態
圖3 CNCs-PMMA對PLLA/PDLA共混物中HC和SC結晶的影響
圖4. PLLA/PDLA共混物和PLLA/PDLA/CNCs-PMMA納米復合材料的相形態和晶體結構示意圖
此外,作為一種棒狀粒子,CNCs納米棒易于搭接形成填料網絡。剛性的填料網絡可將PLLA/PDLA鏈限制在局部的區域內,從而減緩兩者之間的相分離,使它們更易相互配對進而發生SC結晶。上述兩種因素的協同作用顯著降低了PLLA與PDLA分子鏈配對的能壘,使得CNCs-PMMA能夠作為成核模板選擇性地促進SC結晶。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4c02545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