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料院士張興棟獲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
2016-04-2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張興棟(右)在實驗室工作
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獎揭曉。從四川省政府網站獲悉,決定授予四川大學張興棟教授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授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菲利普·戴維·寇茨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國際科技合作獎。授予“超構表面電磁功能器件原理、方法及應用”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全國的人造關節 90%以上都用他的技術
張興棟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骨誘導功能,證實了無生命的多孔磷酸鈣陶瓷可具有活性生物物質特有的誘導骨再生的作用,建立了原創性生物材料骨誘導理論雛形。從那以后,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變成”了有生命的組織和細胞,廣泛用于醫療領域,病人再不必遭受用金屬、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頭帶來的腐蝕、排異、異物感等問題。
已經有10多萬例的病人使用了張興棟團隊生產的骨誘導材料,而全國90%以上的人造關節都在使用他發明的材料涂層技術。從發現骨誘導作用到被全世界廣泛承認,他和他的團隊經歷了漫長的18年。1983年,張興棟開始研究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起點是華西口腔醫院臨床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1990年,他發現了骨誘導現象,并提出通過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誘導有生命的組織形成或再生。2009年,國際上全面承認了骨誘導理論的科學性。外國訪問學者說,去四川一定要拜訪張教授,因為他是生物醫學材料界的“上帝”。
張興棟原創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已得到轉化,建立了“四川大學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成都普川生物材料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數家企業。研發的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生產注冊證6項,并轉移技術實施批量生產,產品臨床應用1000余所醫院,療效良好。
現在,張興棟正著力建立完整的生物材料誘導形成理論。不遠的將來,或許我們就能用生物材料誘導軟骨、血管壁等各種器官在受損后實現自身的永久性修復。
不讓科研成果睡大覺
78歲的張興棟,至今仍是一位醉心于科研、常年泡在實驗室的“工作狂”科學家。比起榮譽來,更讓張興棟掛心的,是科研,以及如何將科研成果成功轉化,不讓科研成果躺著睡大覺。
去年,張興棟獲得了美國生物材料學會的克萊姆森應用研究獎,成為目前唯一獲得該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他當選了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更獲得中國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近兩年來,張興棟并未停止科研。他依然維持著上午9點進實驗室,晚上7點過才回家的習慣,除了出差和泡實驗室,他只剩下一個大年初一,是多年以來固定的休息日。
在四川大學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大樓里,幾乎老師、學生都熟悉張興棟的作息,幾點來、幾點走。張興棟不用手機,不過,他的學生都知道,只要他沒出差,一定能在實驗室里找到他。
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獲得者 張興棟
生于1938年4月,四川南充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曾任國際生物材料學會主席等職。
論留學經歷,他沒有,至多只有一段在國外半年的訪問學者經歷。2014年,張興棟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人選了我,看中了什么呢?”他曾自我調侃,“要看論文,我沒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學》)這樣的雜志上發表過論文。” 他揣摩后認為,老外看中的是他“解決了實際問題”。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國際科技合作獎首次頒出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菲利普·戴維·寇茨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國際科技合作獎。他是川大名譽教授、高分子材料領域專家。8年來,他通過與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的合作,為四川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四川省政府就曾授予他“天府友誼獎”。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