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仿生皮膚:柔軟延展還可觸探到腫瘤部位
2016-06-0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連接腦部與外部世界的一道墻。暢想一下,如果皮膚能夠傳達出人體內部的情況,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場面。它可以告知外科醫生,在我們身體將要生病時發出警報,甚至僅憑觸摸就能診斷另一人體所患有的疾病。
東京大學的科學家Takao Someya正在將這一景象化作現實。Someya發明了一種仿生的或者可以說是電子的皮膚(e-skin),它將賦予人類全新的靈敏感知能力。
這電子皮膚輕如鴻毛,但卻極難摧毀,終有一日,它將為醫學領域帶來巨大變化。
Someya正在為這樣的未來努力著:醫生們戴著用他這項技術做出來的定制手套,僅憑觸摸就能檢測到女性乳房中的腫瘤。這能減少轉診和掃描身體的需要,還可以盡早檢測出腫瘤——譬如在常規體檢時。
這些可穿戴的仿生皮膚既可以紋到我們身上,也可以只是縫在衣服上。它們能用于監測人體的生命體征,甚至能通過監測我們的心臟狀態來協助醫生預知可能出現的心臟病突發風險。
Someya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就徹底完成這項技術的開發。
這是世界上第一款超薄又柔韌的電子皮膚。盡管取得了這些成果,Someya的研究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難題——這電子皮膚不能伸展。
與此同時,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中,一組由席格德·瓦克納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開始用橡膠作為表面材質制造可伸展的電子皮膚。
Someya 的團隊很快進行了學習,并開始將他們的有機傳感器網格用噴墨印刷的方式印到塑料薄膜上,然后將其壓縮至預先拉伸開的橡膠基底上。松開橡膠后,塑料薄膜便收縮回來,且具有紋路——就像真的皮膚一樣——而再次拉伸橡膠的時候,薄膜也會伸展開來。
這一材質能夠貼進機器人關節的凹槽里,就像把聚乙烯膜貼在它的手臂上一樣。他的電子網格可以被拉伸放大至250%,然后像揉紙團一樣弄皺后,從一米高處扔下也不會破損。這可能有違邏輯,但是塑料電子皮膚越薄,它們就越結實。
2005年到2013年之間,Someya 和他的團隊不斷制造越來越薄的塑料膜,最后完成的塑料膜厚度僅為1微米,是普通塑料包裹膜厚度的十分之一。
它的敏感度可與人類皮膚相提并論了。
2014年,Someya團隊在一次手術中把一片電子皮膚放到一只老鼠的心臟上長達三小時。這一智能皮膚良好呈現出了老鼠的心電圖信號,能夠檢測到老鼠心臟缺陷的狀態。Someya說:“這一技術在未來可能會用于人類醫學。”使用電子皮膚給心臟帶來的壓力會比傳統電極要小。
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正在開發能進行生物降解的材料,這意味著,放入人體中的電子皮膚將無需移除。鮑教授說:“可移植的醫學設備可以測量心電圖、特定器官的大小和其隨時間流逝而發生的變化。”
2015年,鮑的團隊發布的論文稱,超聲波近距離傳感器已經在機器人身上進行實驗,以防止它們與物體發生排斥反應,而這一技術也可以用于檢測光憑觸摸無法診斷出的小型體內腫瘤。
今年早些時候,Someya的團隊發布了一款可監測氧氣含量的電子皮膚。其指數可通過微電子元素以紅、綠或藍顯示出來。你手上的超薄電子皮膚能在運動狀態下作為電子顯示屏來使用。它還能用于多種商業用途,例如播放媒介。Someya的最終目標是,這樣的電子皮膚能用在手術中,檢測人體器官內的氧氣含量。不過,電子皮膚的另一用處則能夠增強當今外科修復學的功能。
如果把智能皮膚安置于人的上臂,它就能檢測腦波,然后把信號傳達到假肢,讓它完成相應的動作。智能皮膚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不僅是在醫學領域,它在游戲競技和個人健康監測方面都有著極大的潛力。本文節選自《有道》。
東京大學的科學家Takao Someya正在將這一景象化作現實。Someya發明了一種仿生的或者可以說是電子的皮膚(e-skin),它將賦予人類全新的靈敏感知能力。

Someya正在為這樣的未來努力著:醫生們戴著用他這項技術做出來的定制手套,僅憑觸摸就能檢測到女性乳房中的腫瘤。這能減少轉診和掃描身體的需要,還可以盡早檢測出腫瘤——譬如在常規體檢時。

Someya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就徹底完成這項技術的開發。
人類肌膚十分復雜,要模仿它并不容易。如果將一個正常成年人的皮膚完全攤開,其面積約有20平方英尺,含有2百萬個痛覺受體,數量多得令人咋舌。Someya知道,在一個驅動電路中接入2百萬個傳感器,任何電子皮膚都會失去柔軟性。
2003年,他開始將硬邦邦的電子材料——如硅膠——置換成靈活、有機的材料,譬如二萘并-并二噻吩(DNTT),這種材質常用于制作紙幣上的安全箔條。
一開始,他選擇用柔軟且能與生物兼容的有機半導體來連接傳感器,使之具備可檢測壓力和30-80度溫度的能力。之后他還想出了個絕妙的主意。Someya的同事們都把傳感器放置于剛性表面上,如超薄玻璃和鋼箔上,而Someya的團隊則選擇了放到塑料薄膜上。塑料不僅出乎意料地結實,而且還便宜,裹在機器人尖細的金屬手指上也不會破。
與此同時,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中,一組由席格德·瓦克納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開始用橡膠作為表面材質制造可伸展的電子皮膚。
Someya 的團隊很快進行了學習,并開始將他們的有機傳感器網格用噴墨印刷的方式印到塑料薄膜上,然后將其壓縮至預先拉伸開的橡膠基底上。松開橡膠后,塑料薄膜便收縮回來,且具有紋路——就像真的皮膚一樣——而再次拉伸橡膠的時候,薄膜也會伸展開來。

這一材質能夠貼進機器人關節的凹槽里,就像把聚乙烯膜貼在它的手臂上一樣。他的電子網格可以被拉伸放大至250%,然后像揉紙團一樣弄皺后,從一米高處扔下也不會破損。這可能有違邏輯,但是塑料電子皮膚越薄,它們就越結實。
2005年到2013年之間,Someya 和他的團隊不斷制造越來越薄的塑料膜,最后完成的塑料膜厚度僅為1微米,是普通塑料包裹膜厚度的十分之一。
它的敏感度可與人類皮膚相提并論了。
2014年,Someya團隊在一次手術中把一片電子皮膚放到一只老鼠的心臟上長達三小時。這一智能皮膚良好呈現出了老鼠的心電圖信號,能夠檢測到老鼠心臟缺陷的狀態。Someya說:“這一技術在未來可能會用于人類醫學。”使用電子皮膚給心臟帶來的壓力會比傳統電極要小。
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正在開發能進行生物降解的材料,這意味著,放入人體中的電子皮膚將無需移除。鮑教授說:“可移植的醫學設備可以測量心電圖、特定器官的大小和其隨時間流逝而發生的變化。”
2015年,鮑的團隊發布的論文稱,超聲波近距離傳感器已經在機器人身上進行實驗,以防止它們與物體發生排斥反應,而這一技術也可以用于檢測光憑觸摸無法診斷出的小型體內腫瘤。
今年早些時候,Someya的團隊發布了一款可監測氧氣含量的電子皮膚。其指數可通過微電子元素以紅、綠或藍顯示出來。你手上的超薄電子皮膚能在運動狀態下作為電子顯示屏來使用。它還能用于多種商業用途,例如播放媒介。Someya的最終目標是,這樣的電子皮膚能用在手術中,檢測人體器官內的氧氣含量。不過,電子皮膚的另一用處則能夠增強當今外科修復學的功能。
如果把智能皮膚安置于人的上臂,它就能檢測腦波,然后把信號傳達到假肢,讓它完成相應的動作。智能皮膚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不僅是在醫學領域,它在游戲競技和個人健康監測方面都有著極大的潛力。本文節選自《有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韓國KAIST應鄔彬、寧波材料所朱錦 Macromolecules:紅海星啟發的水下自愈材料突破 2025-04-29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福大楊黃浩教授/張進教授、福醫大附一醫院吳巧藝主任醫師 AFM:氧化應激驅動的多模態抗菌電子皮膚貼片用于慢性傷口實時監測與治療 2025-02-24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JMCC 封面論文:一種柔性防護電子皮膚 2025-01-20